登录 | 注册

秦岭深处的“课堂革命”

作者:□ 任永生 发布时间:2017.10.18
中国教师报

从西安南部进入秦岭隧道,经过18.02公里的“天下第一隧”,便进入了一个处于秦岭深处具有16万人口、面积2332平方公里的柞水县。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高达78%、森林覆盖率达65%,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这里的财政虽然比较拮据,但教育并不“土气”。就是在大山深处,柞水教育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课堂革命”。

    聚焦课堂,牵住了教育发展的“牛鼻子”

促进公平与提升质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柞水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教育的硬件条件一般,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他们找到了教育发展的支点和杠杆,牵住了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课堂。

教育公平靠课堂。教育不公平的原发地在课堂,只有学的公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靠硬件均衡和教的均衡,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只有学生在课堂学到了应该学到的东西,学生才能实现成长与发展。条件再好,如果学生在课堂没有学到应该学会的东西,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因此,柞水教育人把注意力聚焦在课堂,全力构建生本位和学本位的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柞水教育人智慧的选择。

提升质量靠课堂。素质教育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传统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满堂灌,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柞水教育人对传统课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学中心的新课堂,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者的担当和必然的选择。

    高效课堂,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

柞水教育人在对传统课堂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把专家请进来培训,统一了校长和教师的认识,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在部分学校试点的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堂成就了学生。好教育写在脸上,这里的学生阳光自信,课上认真学习,课下生龙活虎。这里的学生没有讨厌学习而苦学的,也没有不爱班级和学校的。他们说,课改前后他们可不一样。有的学生说课改前给自己打60分、65分,最高70分,但课改后给自己打80分、90分,最高给自己打100分。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到了自信,看到了成长与发展。

新课堂成就了教师。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自我成长,而柞水教师群体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高效课堂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学生,在他们眼里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距,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高效课堂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有的教师通过课改成为了名师和教学能手,增强了自信心;高效课堂让他们重新认识了教学,教学不是只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如何学。

    深耕课堂,实现柞水县教育跨越式发展

如何在新的条件下深化改革,让柞水教育再上新台阶,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柞水教育要紧紧抓住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历史契机,特别是抓住“课堂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打破发展瓶颈,谋求新的发展。

解决问题就是提升。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会出现许多现实问题,这是改革过程必须经历的。但改革不同阶段出现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高效课堂是学本位的课堂,传统课堂是教本位的课堂,属于两个不同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不能用传统课堂的观念解决高效课堂的问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掌握技术方能跨越。高效课堂有技术,但不能陷入技术的泥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资源,这个观念就是最根本的技术。利用学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导学案、小组建设、课堂流程、课堂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技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在基本原则和科学框架内不断创新,不能陷入模式化的困境。

秦岭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柞水处于秦岭深处,由于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这群山峻岭中生长着成千上万种植物,因为这里有适合各种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我相信,柞水教育也一定能够通过“课堂革命”营造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土壤,让柞水的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柞水人民受惠。

(作者系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