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周乐汇”实践生活趣作业

作者:□ 田冰冰 发布时间:2017.09.27
中国教师报

如今,生活实践作业已经成为小学生周末、假期活动的常见形式,而传统的班级经营方式中,浅尝辄止的活动体验方式,仅限于学生简单体验,过后便无下文,活动的能量有时甚至如划燃一根火柴,点亮的一刹那,似乎有些许光亮和温度,但活动结束,教育者也未必清楚给学生带来了多大影响。

如何有效打破传统活动设计的惯性思维,挖掘固化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跨界实践?重庆市巴蜀小学的“周乐汇”自主实践课程,尝试以周末实践为平台,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在坚持中积累、改进,体验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寻找班级实践活动的变革与坚守之路。

    自主实践,形成常态生活实践之“局”

班级活动的自主创新,离不开搭建有效的课程平台。如何找寻回归生活的稳定渠道,助力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落地呢?我们以“周乐汇”六步自主实践法,即“研—做—晒—评—思—汇”流程,搭建周末生活实践课程平台,每周常态运行。

“研”是集纳智慧共同设计方案的起点。班主任尝试邀请科任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建班级智囊团,借助微信平台,每周三午休或下午放学时间,召开本周设计“生活实践课程”的微信讨论会,通过有效梳理和整合集纳智慧,打破班主任对班级实践活动传统的一言堂格局,共同进行学生周末实践课程的设计研讨。

“做”是跨界实践、回归生活的过程。在联动设计活动方案后,班主任每周五发布实践活动任务,周末由学生完成。通过跨界项目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回到现实生活进行实践,既放眼未来又脚踏实地,做接地气的序列化设计,让学生线下实践、线上分享,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的实践素养。

“晒”是品质分享、滋养自信的手段。班主任鼓励学生每个周末一边实践一边通过班级微信群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晒出来,从线下点对点交作业变为线上多维度展示成果。“晒”不仅要自信,还要有质量。班主任可以通过系列微培训,教会学生如何拍摄生动的图片、录制剪辑小视频、撰写图说、编辑视频脚本……让学生掌握技能,自信展示。

“评”是借力量规评价成长的杠杆。通过多主体的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是班级活动评价中的重要使命。每周末的生活实践课程结束后,有的班主任设计量规帮助学生“五问成长”:一看心情指数,二看同伴沟通,三看相互协作,四看成长收益,五看思考感悟。用量规帮助学生自测,启发学生通过不断“回头看”,多方面自我评价,并学习如何评价他人。

“思”是成长反思、沉淀感悟的意识。在活动过后第二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成长反思,鼓励学生写个性化成长感悟与思考见解,或着眼个体发展,或着眼团队协作,审视个人再成长,形成反思意识。

“汇”是资料入库、珍藏史料的行动。活动过后的资料汇集整理,是在踏踏实实从事“班级成长博物馆”中的馆藏功课。此项工作由学生义工小组轮流负责,将照片入库,学生作品汇集成册,文章整理收入规范命名的文件夹,并把精彩片段汇总成活动简报,纳入成长档案库。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教师的教育思考和学生的活动经验。

素养转化,平台在先。班级六步自主实践法解决了实践活动“没时间”“没空间”“没精力”的窘境,把常态的生活实践课程由课内搬到课外,通过多主体协同经营,让生活实践成为常态,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创新融通,突破传统课程设计之“框”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载体。学生实践素养的形成,更需要在生活实践课程中创新与融通。班主任要转变传统课程设计的“框”,优化课程设计,推动学生素养的落地。

单一的活动反复做,坚持做,方能做出品质,做出改变。在我们班,我给学生布置了5年“做菜”作业,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说到“做菜”作业的设计初心,源自我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学生将来能够在一天劳累之余,为自己做一顿有品质的晚餐。如此简单的想法,在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下慢慢完善起来。从学习制作凉菜、果盘,到慢慢尝试系列菜品,经过学生创意设计,我们曾以“文艺美食大厨赛”为载体,让学生向长辈学厨艺,为自己的菜品取“文艺菜名”,请家长品尝并给出评语和星级,然后把菜品照片晒到朋友圈或微信群。通过分享、互评方式,让学生获得成长动力,也形成了我们班的保留作业。刚步入六年级,学生就有了自己的“美食备忘录”,许多学生能做20道以上的菜,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

相近的活动归纳做、系统做,不断自下而上,完善架构。如果说“做菜”作业是一个成功的单一案例,慢慢地,我也在尝试着把相关的事情归纳做、系统做。从美食作业出发,慢慢聚焦“衣食住行”4个单元进行设计,形成班级生活实践课程的不同课程单元,让劳动成为周末的多元常态。例如,每年五一劳动节,我们都会发起“找回家里的一平方”劳动竞赛,用这样趣味的竞赛机制,邀请学生关注家中那些习以为常、占用了大量空间的地方,通过学生动手整理,找回家中被杂物占用的空间,这样的行动也吸引了学生坚持劳动的兴趣。

学科的事情跨界做、领衔做,尝试思路转变,全面育人。班主任不仅要明晰学科特定的核心素养,还要有全面育人的视野,由传统经纬分明的不同领域,向综合、跨界的实践思路转变。例如,小小的一个“创意手袋拍卖会”,被我们增加了许多跨学科元素。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淘宝的店主,将做哪些品种的经营?如何设计自己的店铺标识?如何制作店铺广告?学生会配合店铺的格调,认真进行相应的色彩搭配,设计店铺的广告袋,带到学校参加“创意手袋拍卖会”。

重要的主题序列做、深入做,大胆化简为繁,规划序列。班级活动中既要善于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又要善于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做出系列“课程套装”,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内化。今年4月,我在第九届全国班会课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团结的力量》一课。看似一节班会课,其实它背后承载了有关“团结”主题的5次活动。我请学生在课前通过“一问百度”,查询古今中外有关团结的经典案例,在大格局下思考团结的意义,产生基本的价值认同;通过“二问他人”,学生采访长辈亲友,了解有关团结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三问自己”,学生从外在的对话走向内心的自省,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因团结或不团结带来的事例,思考所得所失;通过体育课上的集体拓展活动,学生从齐眉棍、同心鼓、接力赛等活动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有关团结这一主题的“坐而论道”,把重要的主题做成序列化课程,更能促进学生在系列活动中的行为改变。

聚焦同一序列的活动形式和目标,把“蜻蜓点水式”的了解实践与“水滴石穿式”的深入体验相结合,把“单兵作战式”的个体实践与“互助合作式”的协作实践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多维度的复合收益。

    持续坚守,齐聚家校协同监管之“力”

今年初,我给全班家长、学生包括自己,布置了两个字的寒假作业——坚持,要求是回归生活中自选实践项目,体验坚持的力量。其中,家长体验“坚持”的寒假作业是:发现孩子每日点滴进步,以一图一言形式,“晒”成长,学会欣赏孩子。学生体验的“坚持”寒假作业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或需要改变的方向制订计划,每天在微信群晒图打卡。教师体验的“坚持”寒假作业是:坚持抽时间陪学生过寒假,协同家长共同进行评价和指导,给每个学生足够的阳光激励性评价。这样的作业,不仅带来了学生的转变,更促进了素养落地过程中家校共同体合力的形成。

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的首先是学生。学生通过分头设计、共同落实的寒假行动目标,比积累知识、积累技能,更重要的是成就“战胜自己”的关键事件。以学生王艺洁的小目标为例,她每天坚持在跑步机上跑3公里,争取寒假期间破百公里的个人记录。在这个小团队中,参与的同学不少,华浩然、周泓锦、王翔锐等纷纷用视频或照片记录、分享自己奔跑的身姿。

家长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重掌了“学习任务”的设计权利。如果班主任囿于传统工作带来的大包大揽的思路,习惯性地把所有设计任务代劳到位,会占用家长主动规划学生学习生活的可为空间。因此,我们尝试调动家长自主设计的积极性,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与学生一起设计行动目标。

学生袁正山坚持的小目标是“遛狗”,他不仅每天坚持早晚遛狗,观察其生活习性,顺便还帮助家里处理生活垃圾。许多学生还安排了“阅读+写作”“跑步+架子鼓”“弹琴+跑步”“小提琴+跳绳”等“坚持”套餐组合。那些最有可能寒假进入“冬眠模式”的学生,也都陆续行动起来。跑步、铺床、阅读、写作、刷碗……这种从家庭会议的讨论声中生长起来的实践目标,大大激发了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热情。

每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都肩负着“素养落地”的指导职能。对于素养落地的起步阶段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同事、学生、家长三方面力量,不断设计任务,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互相鼓励、形成氛围、共同前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肩负着过程组织、行动评价和重点指导的职能。

学生王入贤别出心裁,想每天借助望远镜观测天气。如何从单纯地看到有效地看?我们商议修改了他的“坚持”小目标,设计一张表格,添置温度计和湿度计,结合手机上的天气APP,将温度、湿度、雾霾指数、观察到的云层变化等内容,甚至是不同温度适合的着装,统整到一张表格进行逐日观察统计。我们还尝试制作重庆2017年春节天气变化折线图,以及相应的气象报告等。我鼓励每个学生,并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感兴趣、乐于实践的领域,且行且思、且研且行。

素质教育不一定要把流行元素、最新技术运用其间,可以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出发,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成果好看,而是为了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能力让自己幸福的人。从形成常态生活实践之“局”,到不断突破传统课程设计之“框”,再到齐聚家校协同监管之“力”,班级实践活动创新更需要班主任在行动中摸索,在坚守中探寻。

(作者单位系重庆市巴蜀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7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