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消失的“恐惧”

作者:□ 本报记者 黄 浩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如果你是老师,你最希望打造一间什么样的教室?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作者雷夫的答案是,一间没有恐惧的教室。

雷夫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害怕无处不在,学生们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

被恐惧侵蚀的课堂,不独在美国存在。

在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丰镇市采访期间,我倾听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也了解了过去课堂上的诸多“怪现象”。

这些故事尽管都已经成为“过去时”,但今天看来,其中暴露的问题仍然值得每个教育人深思。

比如,有的小学生因为害怕说错,竟然可以6年在课堂上不发一次言。而6年来,教师也几乎很少关注他。一位学生说,过去一上课我就将头深深地埋下,深恐被教师点名。有学生说,我原来起身回答问题时,一站起来就腿发软,战战兢兢,深恐回答得不好。还有学生说,我们班上许多人与我几乎没有交流,感觉彼此都很陌生,大家都互相“防着”……

当恐惧与不信任在教室里蔓延时,不安全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适从,灵魂被禁锢,情感被压抑,天性无从释放。很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学得舒心、快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原来越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这显然与教育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大相径庭。

所以,乌兰察布教育人试图找到一条“解放课堂”的路径。尽管从传统课堂转型,每一次转身都艰难异常,但因为看到了新课堂带来的新气象,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在丰镇市,市教研室作为推动课改的主力军,一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教研员们纷纷下乡宣讲课改,不顾身体病痛与路途艰辛,硬是走遍了丰镇每个角落的每所学校,想尽一切方法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教给他们课改的方法。

在凉城县,一大批课改教师勇于探索,结合本地学情创生出“超越模式、注重内涵”的课改新范式,解决了课改过程中许多难解的疑难杂症。

教师变了,学生也变了。当课堂结构由“师中心”向“生中心”转变时,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恐惧在课堂上渐渐消失。

至少,学生已经在课堂学得放松自如,课下也不再拘谨。

英语教师张燕华说,以前学生不敢来办公室问问题,现在但凡生活中、学习上的问题,学生都爱向她寻求帮助,她也总是笑脸相迎,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室的氛围温暖而惬意。

高一生物教师罗利花说,课改之后,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

一年级学生马荣达说,以前同学之间都不知道彼此在想什么,如今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各抒己见、推心置腹,气氛活跃了,关系也密切了。

高一学生郝晓艳说,以前感觉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现在觉得他们很和蔼。我以前是个胆怯的女孩,但现在一想到回答问题能给小组加分,这份集体荣誉感让我变得自信、大胆。

……

在采访过程中,师生同场座谈,大家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足以见得当初的鸿沟已经不复存在。没有了害怕,一切美好才可以发生。

有人说,恐惧是教育的天敌。当一个孩子因为害怕出错、害怕受罚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可能从此为自己的成长关上了一扇窗,失去了生命中的一片色彩。而课改的初衷,就是要为孩子推开那扇窗,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让生命绽放五彩的颜色——这不是乌兰察布正在做的吗?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