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内蒙古丰镇市新建街小学校长的边晓红不久前换了一个新岗位。已经年逾半百、似乎到了该“享享清闲日子”的她,调往丰镇市教研室任教研员,一个原本以为只需要“走走形式”的工作。
两个月后,边晓红发现当初的想象与现实大相径庭——尽管这里的十几名教研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但一个个风风火火、干劲十足。
边晓红感觉,来到教研室的这些日子,她与同事们见面的时候并不多。周一向教研室主任白妙恒汇报完上周的工作后,白妙恒一摆手:下去吧!大伙儿立马分头行动,到各个负责的学校,听课、转课、说课。一年下来,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
不过,来的时日越长,边晓红越发认定自己并不后悔。她坦言,自己在这里重新找回了一名卸任校长的价值。
更让她内心蠢蠢欲动的是,这个团队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可能会给丰镇这方土地的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活力,让这里的孩子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丰镇市教研室的这群人到底为了什么如此分秒必争?
时间回溯到2014年。其时,乌兰察布市课改大幕已经开启,各旗县到底如何开展具体工作,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大考验。白妙恒作为乌兰察布市首批外出学习骨干之一,从山东、安徽等省份的课改名校取经归来后,他感觉到,这对于丰镇教育可能是一个契机。
更令白妙恒感到振奋的是,丰镇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牵头的课改领导小组,规格不同寻常。而市教研室则成为具体的执行部门,负责在全市范围内培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满心热忱的白妙恒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第一件事就是向教研员们“传经”。就在教研室的办公室里,白妙恒自告奋勇当起教师,而一批教研员纷纷当起“小学生”,分成小组团团围坐。
“聚焦!请听我说。”“我来补充!”“我有质疑!”自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一套新的课堂教学流程,在教研员的反复体验、琢磨中渐渐熟稔,他们也渐渐体会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魅力。
“我们要将这种新的课堂理念传播到丰镇的各所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一个也不放弃。”秉持这一信念,白妙恒和他的团队成员开始了艰难的“下乡”之行。
丰镇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较分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且,由于环境所限,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思想一时难以转变。但教研员们硬是凭着一双腿走遍了各个教学点,一遍遍苦口婆心地与教师交流示范。天气好一点时,他们去往远一些的教学点;天气差一点,就去近一些的学校。
可有一次,他们还是被“不测风云”的天气给困住了。
小学数学教研员杨烨还记得,教研室的5个人一起在大冬天赶往20公里开外的红砂坝小学开展教研工作,回来时路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几乎寸步难行。
“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好多车滑到了沟里,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杨烨说,好在一路有惊无险,他们花了比平时多四五倍的时间,终于熬回来了。
同为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杨轻是队伍中沉默寡言却又极度认真的一个,去年跟着下乡验评,一天一天连轴转,身体实在吃不消,可为了不耽误工作,她硬是挺着没说,直到结束验评那一天才去医院。
90后赵冬婷是教研室唯一年龄偏小的成员,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她是团队中的“电脑师傅”,只要大家有做课件的需求,她二话不说就应承下来,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
“教研室的成员大多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过去下乡基本要凭两条腿,路比现在要难走得多,大家都需要带着药出发,在当地住上一宿。可即便是这样,也没人说过一句累。”白妙恒说,“大家课改热情高!”
不惧苦累,是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付出给当地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乌兰察布市举办的各项课堂比赛中,丰镇市每每都有不少教师力拔头筹,甚至当上大赛的评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改中收获了知识之外的诸多能力与品格。
“以前的课堂上,有学生可能6年没发言过,可如今他们都能说会道。以前学生之间互不关心,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互相帮扶。”小教组组长聂素云说。
为了让更多教师参与到课改中来,教研室的成员们总是想尽各种招数。乡村教师常达胆子小,不爱说话,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也不愿意参加新课改。教研室的成员们为了“感化”他,对他进行了“摸底”。几经努力,了解到他会写诗歌,文化底蕴不错,于是加了他的微信,不断针对他的优点进行鼓励,并对他提出的课改疑问一一予以解答。一段时间下来,常达的自信心渐渐增强,如今都敢上一节新课改形式的公开课。
众志成城,正是因为这十几个人劲往一处使,工作才会越做越顺。
“团结、和谐,这支队伍的精神让我充满信心,也备受感动。”白妙恒说,这是丰镇教育队伍中的一股“清风”,有一天,他们会吹融白雪,迎来更加绚烂的课改之春。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