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阅读,让我邂逅另一个自己

作者:□ 杨亚楠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本期“十本书”的作者,是一个“90后”,工作仅四年。

短短的从教生涯,获奖无数。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数学教学,他都在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或许,他读过的书没那么多;或许,他的思考没那么深刻,经验也显得有些单薄。但是,他已经找到了成长的捷径,与书为伴。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一本好书,像一艘轮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像一个亲密的挚友,不断给我们鼓励与陪伴;像人生导师,为我们指点迷津,引领我们成长;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喜怒哀乐,呈现了我们人生的起承转合。阅读,重塑了我的学习观;阅读,筑成了我的教师梦;阅读,改变了我的教育观;阅读让我掌握了爱的语言。通过阅读,我邂逅了另一个自己。

    阅读,重塑了我的学习观

第一次真正爱上阅读,是在我高一那年,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良师,是她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而且也让我爱上了数学这门学科。她叫祁春梅。我们是她教的第一届学生。她美丽典雅、腹有诗书、旁征博引,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没想到N年后的我也成了老师,不过是数学老师。

记得那堂课我们谈到苏轼。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苏东坡与学友赴京赶考,因涨大水,船只行进困难,耽搁时日,眼看应考就要迟到,学友叹曰: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亦用数字入联劝勉道: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他们简短的对话,用到了数字1到9,却把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的艰难表述得淋漓尽致。从此,一颗热爱文学和数学的种子便在我心里萌芽了,一发不可收拾。

在高中期间,我阅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在苦难的日子里》,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梭罗的《瓦尔登湖》,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唐诗、宋词、元曲赏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阅读路遥的《在那些苦难的日子》,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那时上学是多么艰难,有时上完课后一顿饱饭都成了奢望。

阅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阅读,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来之不易。阅读,让我改变了学习的看法,学习不只是掌握知识、完成作业,而更多的是一种丰盈灵魂的方式,是为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阅读,筑成了我的教师梦

大学因为热爱几何,所以,第一志愿选择了建筑系,第二志愿选择了与几何相关的数学系。结果第一志愿未被录取,第二志愿被录取了。尽管如此,我并不确定自己将来一定要当教师。

在南京晓庄学院,这个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里,你不由自主地想去了解陶行知,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选》,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我期待能够续写晓庄这部未完成的诗篇,我期待能够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为普通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等教育理念。

大学期间时间比较充裕,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科普类书籍,这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师梦。我阅读了《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量》,阅读了《傅雷家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阅读了《从一到无穷大》《趣味几何学》《几何原本》《数学家的阳光》《数学史》。

通过阅读大量的心理学,让我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心理,面对学生,我变得更加坦然自如。阅读《傅雷家书》,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孩子强烈的爱以及对于孩子学业与艺术的引导,这不断激励我去深入研究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阅读科普类文章,让我体会到数学的美及背后的故事,让我增添了对于数学之美的感悟。

由于大学期间数学专业课的熏陶及课外阅读,坚定了我的教师梦。毕业的时候,我的第一份简历就投到学校,到目前已经工作了4年。

    阅读,改变了我的教育观

刚工作第一年,当班主任时恨不得天天盯着孩子们,每堂自习课都会看着他们。尽管学生已经习惯了班主任的存在,但一周从早到晚的陪伴,也让我感到筋疲力尽。后来,有幸参加苏州市组织的为期一年的班主任培训,这一年是我学习的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领略到了优秀班主任如何建立班级文化,如何设定班级规则,如何开展班级活动,如何形成自己的带班特色。所有优秀班主任最大的共性是:不断阅读,不断反思,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因此,工作期间我不断用阅读充实自己。其中,《麦田里的守望者》《相约星期二》对我启发最大。

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让我透过主人公霍尔顿了解了一个处于青春期少年内心的迷惘与挣扎,以及他对于周围环境、同学、老师、自己的看法,让我懂得了尊重和接纳。阅读《相约星期二》让我感受到一名教师的修养及他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如何感染他的学生。一名教师的形象与价值被莫里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自豪。

从此,自习课我不再盯着孩子们了,我让他们自己阅读,我们后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交流会,看着他们分享时愉悦而深邃的眼眸,我知道他们不再需要盯了。

而真正让我的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离不开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等几本书的帮助。这一套书,内容具体操作性强,让我学习了爱的技巧,接受了爱的训练,给我提供了一把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关于如何说怎么听,法伯给了以下建议:

1.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 代替惩罚的方式;

4. 鼓励孩子自立;

5. 恰当地赞赏孩子;

6.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通过阅读这两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爱的魔力及沟通的智慧。

    阅读,让我掌握了爱的语言

“为什么许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与快乐?独立、有主见又坚强?为什么他们健康、阳光又富于创造力?”这本书的简介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对教育的思考,我阅读了旅美作家蔡真妮的《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透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美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尊重、接纳与爱,深刻认识到了语言的魔力——爱的语言。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于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自然而然会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因此,学习爱的语言,将会使孩子更加自信。另外,爱的语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及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尊重的基础上。我选出了对于数学课比较适用10条爱的语言!

    1. Good Job!

    干得好!

    2. I can see the progress! 

    我已经看到了进步!

    3. I knew you could do it!

    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的!

    4. You’re a good helper!

    你是个好帮手!

    5. You are so responsible!

    你真负责任!

    6. Let’s try it again!

    让我们再试试。

    7. You’re so creative!

    你太有创造力了!

    8. Wonderful sharing !

    极好的分享!

    9. What a great imagination!

    多奇妙的想象力!

    10. I’m proud of you!

    我为你们骄傲!

孩子们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能经常听到“爱的语言”,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与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

爱的语言不能滥用,要有一定的原则章法,如果被滥用,不仅达不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还有可能让孩子变得骄纵和自大。爱的语言也有相应的使用原则。

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接纳、尊重和爱的前提。多元智能理论为“爱的语言”提供了多样化评价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用爱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潜力;教师要指出学生哪里做得好,要具体明确,并归纳为一个品质:如善良、富有创造力等;爱的语言指向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学生取得好成绩后,不要夸奖学生“真聪明”,而应该挖掘他背后付出的努力,比如认真听讲、思考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多用爱的语言激励他,并具体帮助他解决难题,帮助他恢复自信,鼓励他不怕失败、坚忍不拔、敢于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健全的人格。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基于无条件的爱、尊重、赞赏、信任的前提下,我使用了爱的语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升,并且更加有自信,能够解答更具挑战性的题目。例如,我们每周做的数学小论文,我把每个学生小论文的闪光点利用活动课评价了一遍,第二周发现学生们的优点更多了。有几个学生敢于创新:自主研究了将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更有人写了黑林错觉、第一次数学危机、当数学邂逅音乐、当数学邂逅摄影等。

因此,当我们掌握了“爱的语言”,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使用,学生和教师都会受益,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期待在探究教育的路上,我和学生能够互相效力,共同促进,共同体会成长的快乐。

人生有梦,阅读相伴。阅读,让我邂逅了另一个自己。

杨亚楠 男,生于1990年11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数学教师。VOA数学创始人,SOS学习法课题负责人,连续三年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所带学生进入美国数学大联盟决赛,并指导多名学生获得“时代杯”数学竞赛一等奖。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

《在苦难的日子里》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版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从一到无穷大》

伽莫夫

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傅雷家书》

傅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年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

译林出版社 2014年版

《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版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阿黛尔·法伯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版

《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蔡真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