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用课改成就孩子的“中国梦”

作者:□ 本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在乌兰察布市课改的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深印在我们脑海中:在一所课改实验校,几个即将毕业的孩子充满期盼地问:校长,我们到了中学,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学习吗?

孩子们的小小期盼,对每一个为孩子成长负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却是触动心灵、值得深思的叩问。

新课改行至今天,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在“要不要改革”上荡秋千,而是撸起袖子真抓实干,破解“如何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题。课改是国家意志,是时代趋势,也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呼唤。课改也并不神秘,是每一个想做好教育工作的人的必由之途。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自从有学校教育以来,特别是现代教育科学萌芽以来,如何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用更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更为科学有效的方式和载体教育学生,一直是人们的共同追求。纵览当前世界教育大潮,加强教育研究,改革学校教育,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创新性需求,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来说,发端于本世纪初的新一轮课改,是在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教育发达国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课改,既不是教育先进地区或少数名校的专利,也不是教育落后区域或薄弱学校的无奈之举,更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模式或某一个流派,而是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经由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殊途同归”的发展过程。

而对乌兰察布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课改又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在这里,课改既是一种推进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政府行为,从市委、市政府到各旗县区,几年来全力推进课改,态度鲜明地把课改当成区域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课改也是当地一大批希望变革教育现状、唤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校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追求。更重要的是,从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来看,课改无疑也是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愿望所系。

当地一位教育局长曾有着一段辛酸回忆:十多年前,他任校长的乡村学校和大城市的学校结对,可是面对城市学校的师生热情来访,乡村学校的学生们都胆怯地后退,竟没有人敢上前交流。

对比明显的是,如今走进乌兰察布市课改学校,无论是课堂上还是与来访客人交流,这里的学生一个个变得阳光、自信,落落大方,谈吐文雅。

这无疑是课改给这个区域的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课改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功利化的课改是“假课改”,也终究走不远。虽然我们坚信,课改培养出的能力更强、更健全的学生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但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和升学率衡量课改。课改的重要价值在于,使这些北方草原的孩子们,包括最偏远的、人数仅百十人的乡村小学,都能沐浴课改的阳光,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洗礼,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而这,也是他们未来走出草原、走向祖国各地甚至世界上更辽远的地方,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与周围人群友好交往,享受幸福人生的基础。

说到底,课改是中国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为公平发展目标的基石,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孩子成就美好未来的重要保障。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