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课改诗篇写在辽阔草原

——内蒙古乌兰察布区域课改启示录

作者:□ 本报记者 康 丽 梁颖宁 发布时间:2017.09.20
中国教师报

9月,天高云淡,草原上最美的季节。

一场大会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500多名行业精英赶赴首届乌兰察布发展大会,选择把发展的重心停留在这里。

为什么把脚步停留在这里?

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北魏太祖拓跋珪的出生地、察哈尔文化的发祥地;不仅仅因为这里是“神舟”飞船降落地、“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不仅仅因为这里有好客的人民、优越的投资环境,也是因为这里蓬勃的教育生机。

“课堂很活跃,学生很自信”“孩子们的表现力超出我的预想”……今天的乌兰察布不仅用交通、气候、资源等优势留住投资者的脚步,更用全新的教育面貌改变着他们对草原教育的印象。

“一个国家的兴旺在教育,一个地区的希望在教育,一座城市的品位在教育。”乌兰察布市委书记杜学军高度评价教育之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5年披荆斩棘,5年砥砺奋进,事实证明,满意的学校就在草原家门口,课改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正成为乌兰察布的又一张新名片。

    攻坚,从课堂出发

2012年,对于乌兰察布教育人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一场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开启的教育“三项改革”拉开大幕。校长队伍改革、教师队伍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三板斧”直指传统教育的痼疾。

“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而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分管教育的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心宇说。

“前两项改革都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打基础,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乌兰察布市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 做过教师、校长的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局长李琮非常明白改革的“七寸”要打在哪里。

再好的育人目标也是在课堂上落实的。从2013年开始,乌兰察布市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三项改革”的重点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动员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手段、采用一切办法,展开了一场课改攻坚战。

行政力量的推动为课改攻坚战吹响了号角。自教育“三项改革”开始,市财政每年列支教育经费1200万元,各旗县区要求最少500万元,在经费上给予极大的保障。其中,市本级财政每年还单列200万元、旗县区财政每年单列100万元课改专项经费。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大会上讲教育谈课改,深入课堂观课、调研;各旗县区领导、教育局管理人员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与师生交流,共同排忧解难。

乌兰察布市教育局还专门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堂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对全市课改的规划、设计、指挥、协调、督查、考核。

2013年,在6个旗县区、10所学校分别召开了小学、初中、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全面总结和部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2014年,课改成为市里对旗县区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单列考核。

2015年,把当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并首次把课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有力举措放眼全国都很少见。

更重要的是,就在这一年,市政府下发文件明确把课改分为三个阶段:示范引领、区域推进,在每个旗县区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先行试点;全面开展、深度推进,10个旗县区的29所试点校全面深化、初见成效,乡镇中心小学校以上学校全面推行,所有教师通过课改“过关课”验评;总结提升、形成常态,全市所有学校做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的全员、全学科全覆盖,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16年,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与各旗县区分别签订了《课堂教学改革责任书》,实现目标考核的导向性变化。

这是一场系统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在乌兰察布,课改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既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更有细水长流的决心,实打实地体现在每一个旗县区、每一所学校的行动中。

    改革,眼里始终要有“人”

课改最难,是转变观念。

“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得让教师和校长转变教育观念,眼里始终要有‘人’,作为局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更要学会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李琮说。

眼里有“人”的重要标志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在许多人看来,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不好,无非就是看高考成绩,甚至是看考上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有多少。但李琮不认同这样的标准,他不止一次说:“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的评价要转过来,不能只看升学率。”

一个人转变观念不够,得让更多的教师眼里有人,眼里有学生。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成为生命成长的主人。

走出去。带领旗县区教育局长、教师到全国课改名校考察学习,参加全国性课改会议。仅2014年一年,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就4次组织旗县区教育局长、校长和骨干教师外出学习。5年中,市、旗县区、学校分别组织了多批次外出学习培训。

请进来。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和本地课改专家做讲座,同时邀请全国课改名师到学校做示范课。2015年至2016年举办3次面向不同群体的体验式培训,每次为期一周,每期近千人参加。此外,各地各校还组织进行了多轮次教师培训。截至目前,全市1.5万多名教师,每人至少接受过一次以上专题培训。

重督查。市教育局派出专业团队深入各旗县区,对课改情况进行调研督导。不到草原不知祖国之大,乌兰察布所有旗县区一圈跑下来,最少都要一个多月时间,但一线课改总指挥、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陈登龙愣是跑了一圈又一圈,5年来不知去了多少次,对每个旗县区、每所学校的课改情况了如指掌。

强教研。市教研室组织优秀课改教师送教下乡,送教教师涉及各个学段,覆盖所有学科。每个学段每学期送教两次,全年共组织24次送教活动,涵盖11个旗县区,送教队每到一所学校,往往周边的学校都要选派教师去听课、评课,受益学校每年至少有40多所……

改革的效果正在逐渐凸显。

2015年6月13日,乌兰察布市首届课堂教学改革好课堂大赛在丰镇市拉开帷幕。为什么在好课堂前面冠以“课堂教学改革”6个字,答案很简单:只有体现课改意识的课才是好课。

这次大赛给人的震动不可谓不大。“赛课中,谁以学生为主体,谁把学生当成主角,谁的课堂效果就好;相反,有的教师个人能力很强,整堂课成了自己的表演,忽略了学生,教学效果并不好。”卓资县逸夫学校校长李根虎感慨万分。

“凡是按照传统课堂模式上课的,即使再精彩也不能评奖。全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评选等都要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陈登龙说。

“大赛课堂全部开放,赛前要对选手做理论和课堂操作的培训,课后评委要为选手评课,竞赛结束后要有展示课,评委和优秀选手同台展示,共同传达课改的理念。”乌兰察布市教研室主任周建明告诉记者。

这样的活动仅仅是开始。

连续三年召开的好课堂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课改博览会、“课改星级校”评选、教师课改合格课验评、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一系列围绕“课”做文章的活动点燃了教师的激情,让他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学生。

“想起以前的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就感觉很惭愧,教师应该把舞台交给学生,放手之后成长会更好。”有着19年教龄的兴和一中语文教师吴凤英告诉记者。

“孩子们大胆,有灵性。” 集宁市亿利东方学校小学部校长任爱霞毫不吝啬地夸起自己的学生,“他们讨论如何分工,如何展示,如何探究,可以说每节课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时她甚至会故意晚去教室,看孩子们如何尽情展示。

“这是一次教学‘三观’的转变,我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彻底改变了。”凉城一中英语教师尹淑娴由衷地说。

“课改不可避免会有成绩这个问题,入学成绩20分、毕业成绩70分,与入学成绩60分、毕业成绩70分,谁的发展大一目了然。”四子王旗教科体局副局长李润和从一个细节看到了课改的变化。

行政推动、典型引领、活动推进……曾经“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越来越少了,曾经满是教学套路的课堂被淘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眼里有了学生,课堂也因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以前我们的学生是‘穿得也烂,走得也慢,羞答答不敢发言’;现在大家说的是‘看课改,就去乌兰察布’,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孩子的能力一定比别人强。”提起乌兰察布的教育,李琮底气很足,信心很大。 

    收获,重建绿色教育生态

从29所学校试点课改到全市230所学校全部推进课改,显然这不是一盘普通的棋。但“眼里有人”的基调注定了这是一场激发基层探索活力的改革。

李琮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做教育管理的明白人,不强制、不压迫,而是服务和影响更多的人走向改革之路。

在这样的宽松氛围中,每一个旗县区都探索着自己的课改模式。

察右后旗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改先进人物的引领和带头作用,通过课改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带动和影响全体教师投身到课改的教学中。

商都县成立由教研员和各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课改专家团队,组建名师工作坊,开展同频互动活动。

兴和县发挥课改示范校的引领作用,采取联片包校、整体推进的方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察右前旗以3所试点校为抓手,以小组建设、导学案、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技术支撑为保障,以组建和强化专家团队为依托,使课改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态势。  

四子王旗采取分管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包校制度,学校领导和年级干部包年级、包学科制度,促进课改的深入开展。旗教研室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把“课题研究”与打造“高效课堂”进行有效对接,解决课改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集宁区做到“三到位”(责任、政策、经费), “三落实”(规划、部署、监控),明确要求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

察右中旗“立体模式”推进课改,旗政府、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现在,课改与否已经不是争论的问题,而是怎么往下做的问题。”集宁市集宁区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朱志东这样总结。

不仅旗县区的活力被激发,而且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活力都被唤醒了。

“5年课改,最让我们激动和开心的是涌现了一大批好教师。”陈登龙特别有感慨。 

王一芳、刘红梅、赵丽霞、杨文军、梁淑兰、兰建海、王晓霞、李雪雁、白军边、徐彩霞、张萌、武瑞清……这些教师在课改中大放异彩,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今年教师节,王一芳被评为市“十佳师德标兵”,在几千人的瞩目下从市委书记杜学军手中接过奖杯。那一刻,她明白是课改成就了自己。

课改改变了学校,改变了教师,也在改变一个地方的教育生态。

集宁一中、兴和一中、卓资中学、凉城四中、四子王旗二小、察右前旗新世纪小学、察右中旗东街小学、商都实验小学、察右后旗明德小学、亿利东方学校等一大批学校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曾经跑出去的学生也开始回流了。

曾经只能靠输血、外援的市教育局拥有了本土的专家团队,已有多名局长、校长多次应邀在全国课改会上作专题讲座和发言。先后有30多位教师在全国课改会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经常去外地考察学习经验的草原人也陆续迎来了自己的粉丝团,乌兰察布的课改吸引了区内呼和浩特、包头、锡盟等地和区外广西、海南、陕西、宁夏等地的教育同人多次前来考察交流。

改革源自人民呼声,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当每一个教师在改革中不断激发出活力,当每一个学生在改革中收获教育的红利,或许这正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不仅要教,还要育。要通过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考虑。有了综合能力,才可以持续发展,孩子才可以构建自己幸福的生活。”杜学军说。

课改是让核心素养在具体课堂上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课改是为千万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有效载体;课改也是振兴乌兰察布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让乌兰察布的教育因我们的努力而精彩,让乌兰察布的孩子因我们的付出而幸福”。下一个5年,乌兰察布教育人整装出发!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