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位于内蒙古南部的凉城县,天气微凉,但在凉城县第三小学里,却是一番火热的忙碌景象。
为了迎接新学期,一群教师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进行集体备课。围绕教材,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课后练习的处理,根据每班学生学情的不同进行交流探讨……大家畅所欲言,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他们此番集体行动的目的只有一个——研讨本学期高效课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这项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在当地已经进行了3年。
3年来,你感觉自己有变化吗?在凉城县几所中小学里,记者问了同一个问题。
学生们完全没有羞怯与结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
“我一上讲台,就感觉像到了仙境一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根本刹不住车!”凉城二小三年级学生郭怡淳笑着说,以前的她,课上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腿抖,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互相合作,畅所欲言,我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凉城一中高一学生郭立华坦言,以前的他,总为自己课上说错一句话而感到自卑。
“同桌也是同伴,当我遇到问题时总是请教他,他也不厌其烦地给我解答,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凉城四中八年级学生冀夏雨说,以前的她,数学经常不及格。
善于表达、增进友谊、提高成绩……这几乎是接受采访的凉城县课改学校学生们共同的答案。而学生从中获益良多,或许是这场改革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
从一个区域层面推开波澜壮阔的课改行动,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一方面,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落地探索。在凉城,正是双方的配合,打赢了这场改革的攻坚战。
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凉城县将课改行动写进政府决策。2016年,一份由凉城县人民政府发布的文件《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专门提出,“全力打造改革样本学校,凉城一中实行‘多元化发展、特色化办学’,凉城四中提出‘五自教学法’,凉城二小提出‘五步三查’教学方法,凉城三中实行‘全封闭、精细化管理’,凉城三小实行‘加强三习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教改模式……”
同时,凉城县教育局特别成立专门推进课改的负责部门——课改办,县教育局领导指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自此,一批思想前卫的精兵强将被招募进来,他们被分配到县城各中小学进行蹲点,重点指导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反复听课,反复磨课。
落地探索同样在积极行动。作为课改学校中的领头羊,凉城一中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赛课活动,不断摸索各种课型的课改范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
“从起初机械的‘五步三查’到现在的灵活多变,我们走出了模仿阶段,开始‘入帖’和‘破帖’。比如有的课时间总是不够用,我们就将时间延长,两节连上;有的课学生讨论不明白,教师该讲就得讲。”凉城一中副校长赵利祥说,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每节课都可以不一样。
以前,囿于课堂流程与模式,不少教师对学校硬性要求每节课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长时间表示不理解,这样因地制宜的变化,打消了教师的许多顾虑。
同时,为了激励课改教师,学校不间断评选课堂教学改革“周能手”“月标兵”“学期精英”“年度最佳”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荣誉和奖金激励。“周能手”奖励50元,“月标兵”奖励200元,“学期精英”奖励500元,“年度最佳”奖励1000元。同时,在教师年度考核中进行相应的加分,形成对课改教师加大奖励的长效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由学校赛课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参加区级和市级“好课堂”“教学能手”等大赛均获得不错的成绩。
不仅在凉城一中,凉城县大多数课改学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课改方式。
“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啥也不会,比如连‘小组长有什么作用,到底怎么分工’这样的问题都搞不明白,就是在老师、家长的质疑声中,我们让部分老师先动起来,一步步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凉城二小教导室主任石生玉说。现在,凉城二小涌现出一批本土名师,其中不少人还被邀请去其他旗县进行课改讲座。
如今的凉城课改成了乌兰察布教育改革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不少同仁前来取经学习,有鉴于此,乌兰察布市第二届“好课堂”大赛即选址于此。凉城一中、凉城四中、凉城二小,从起初的三所课改示范校开始,人们看到了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凉城县的课改渐渐全面铺开。
“目前我县80%的中小学都开始了课改之旅。”凉城县课改办主任蓝秀生说,“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改走出了‘只有模式、没有内涵’的低层次阶段,教师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家长、学生对我们非常认可,这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是什么让他们脚步如此坚定?凉城优秀课改教师白洁讲述了一个令她感慨不已的真实故事。在全市第二届好课堂大赛中,来自四子王旗第三中学的一位57岁初中语文教师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初中语文组的佼佼者。
“一个接近于退休的老教师能够这样去潜心研究课改,探索课改,实践课改,并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年轻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去研究、探索?”白洁说。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