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演变,识字教学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传统识字教学有许多值得磋商的地方。
传统识字教学是以随文识字理论为基础的。随文识字理论认为,汉字学习必须与文本相结合,根据文本中某个汉字的上下文来理解认识汉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需要认识3000个汉字,所以传统识字教学就把3000个汉字分解到小学阶段12个学期的12册教科书中,然后再分解到每一篇课文里,每篇课文设置6—12个生字。在我看来,这样的识字理论并不符合汉字规律,一个汉字发什么音,如何构成,有几个含义,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与任何文本都没有关系。文本仅仅是使用了汉字的读音和意义,并非是因为文本意思才发这个音,才这样写,才有这个含义。
随文识字理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记忆汉字的音、形、义,主要靠机械记忆,并不是以理解性记忆为主。人类的机械记忆是有规律的,14周岁前是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恰恰处于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充分利用学生记忆规律,集中识字,提前识字,比传统的随文识字、分散识字更高效。
传统识字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设计的,阅读课必须有识字教学、朗读教学,既要有教师的分析讲解,又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各种知识、能力都涉及,但是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几分钟学习几个、十几个汉字,也许优秀学生做得到,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吗?小学一节课40分钟,要有识字、朗读、互动等环节,能有多少时间真正运用到阅读教学上?传统识字教学不仅识字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而且阅读教学也受到一定影响。
当堂识字不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识字教学是在语文阅读课上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生硬的、灌输式的。比如认识“教”“学”两字,课堂上教师既要教读音,又要教字义。教师领读:“教,教,教学的教”“学,学,学习的学”,学生再跟读一遍。认识什么字,认识几个字,用什么方法认字,都由教师说了算,无论遇到什么水平的语文教师,一切都要听从教师的安排,所有学生必须步调一致。用6年的时间依据课文在课堂上认识课程标准规定的3000个汉字,这种大一统的分散识字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生活化学习的要求只能成为空谈。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改变了传统的识字教学,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设计了一套识字教学系统:
设置课程,集中识字。依据汉字自身规律和学生的记忆规律,设置专门的识字课程,把课程标准规定的3000个汉字集中到一至三年级的5个学期内完成。这样,每学期大约认识600个汉字,再把600个汉字分解到周,每周大约30个汉字,每周开设两节汉字课,每节课集中认识15个左右的汉字,逐一落实、分层完成。
前置学习,生活识字。汉字课程教学与传统识字教学的重要区别是生活化识字。汉字学习是在母语环境下进行的,生活中又有各种现代技术可以利用,汉字的学习完全可以脱离传统识字方式,无须通过课上识字环节一字一句地教授,学生可以借助技术和资源进行自主识字。学生利用假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识字计划,新学期还没有开学,许多学生就已经完成本学期的识字任务,甚至远远超出整个学期的识字目标。生活识字并非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目标、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也有过程的管理、评价和帮助。生活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尊重差异,多元识字。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有差异的,传统识字教学很难做到尊重学生差异性,前置学习、生活识字颠覆了传统课堂结构,放大了、放慢了学习过程,让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生活识字不再有课堂教学的诸多限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创造识字方法的空间,阅读识字、卡片识字、诵读识字、游戏识字等。
传承文化,游戏识字。让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从根本上认识理解汉字。每周两节汉字课,学生分别在小组和班级范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玩儿字”游戏,教师在黑板或者投影上写下一至三个甲骨文或篆体字,让学生观察、猜测,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完成汉字的学习,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涵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