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课堂评价要有度有法

发布时间:2017.08.30
中国教师报

在一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上课教师设置了一个任务,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得很精彩。上课教师听完,如释重负地出了口气说:“太好了,坐下。”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太好了”“好”“太棒了”等类似的课堂评价,不绝于耳。虽然教师评价的声音很大,但平淡如水的话语总感觉缺点什么,学生也没有表现出被表扬的自豪与兴奋。课下,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相同的话……”从孩子的言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在孩子心中是如此廉价。课堂上,教师如何利用好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有价值的评价。多则易滥,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能是“口头禅”式的“满堂灌”,评价一定要精,要有重点,对课堂有启发、有价值,不必对学生的每一次表现都一一评价。哪些是有启发、有价值的呢?一是学生或小组经过分析材料、缜密论证后才完成的任务;二是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有学生进行补充、点评时,教师需要鼓励性评价。

有感情的评价。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很多,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假如你不是发自内心、真诚地去评价,他们能从你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你说话的语气就能感觉出你在敷衍。与其做无感情的评价,不如不做。如果做,就要发自内心地去激励、肯定、表扬他们;同时,在指出孩子不足时,也要真诚、中肯地去启发、帮助他们。

谁来做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由教师完成。其他人可以评价吗?当然可以。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参与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在做公开课都有一个自评环节,学生为何不能为自己的课堂表现做一个自我评价呢?每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留几分钟给孩子们,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课上的收获与遗憾。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孩子反思自省、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的能力;小组评价。相对于教师的评价,同伴或团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会让孩子更有触动。当某个学生圆满完成任务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伴或团队的肯定会提升孩子参与今后的学习和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其他同学的评价。小组之外的同学评价,对这些孩子来说更客观、更直接。教师要启发不同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并培养孩子的这种习惯。一方面,各组之间存在竞争,这种评价可以培养孩子欣赏别人、赞美别人、中肯指出别人的不足;另一方面,这些来自“对手”的欣赏和建议,也能激发被评价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的角度。通常情况下,许多教师都喜欢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角度评价学生,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评价学生吗?我建议,任课教师可以从学习过程的感悟、学习方法的收获、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评价的方式。“太好了”“好”“太棒了”等类似的评价为何让孩子感到廉价和淡漠?没有针对性是重要原因。这些表扬性评价可以随便用到哪个孩子身上,不能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学生的付出和进步作出具体的肯定和表扬。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尽量使用描述性评价。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努力和收获进行针对性描述,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私人订制”的,让孩子感到教师真正看到了他们的付出与进步。面对孩子学习中的失误或不足,我们在提出评价时,亦是如此。

评价的方式不一定只用语言,一个真诚、欣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鼓励性的握手,一阵孩子般豪放夸张的鼓掌,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评价效果。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30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