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红:把学生当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www.jyb.cn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2期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教师崔光红和藏族学生在一起
1995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内地西藏班这个和谐的民族大家庭。藏族孩子朴实如山石,清纯如山泉,烂漫如山花,矫健如山鹰。20 年来,我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藏族孩子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尽自己所能守护他们的成长,是身为教师的责任。来到我们学校的藏族孩子普遍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他们需要的不是无微不至的全职保姆,而是推心置腹的良师益友。他们渴望进步,更渴望老师尊重差异,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把他们当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对藏族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每当想起他们上学时可喜的进步,每当看到他们工作中骄人的业绩,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 还记得刚当班主任时,95-2班有一名黑黑瘦瘦、个子高高的女生,因为汉语文基础较差,语文成绩不理想,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仅如此,她还时常会遭到一些同学的嘲笑,甚至极个别老师也摆出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伤。出于职业的敏感,我感到长此以往将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是经常找她聊天,和她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为她提出学习建议,鼓励她不要气馁,坚持学习,并利用课余时间为她补课。另外,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她非常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于是针对她的这些表现在班里对她进行了表扬。后来,我发现尽管她的成绩进步得并不显著,但是她的学习态度更加刻苦,对待班级工作也更加积极了。毕业后,她回到西藏,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对我说,一定像崔老师一样,决不放弃一个学生。听说,为了说服家长能够让孩子返校上学,她每年的家访行程平均达8000 公里。她坚守着一份承诺,坚守着一份信念,坚守着西藏孩子幼小的心灵,坚守着学校上空那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2012 年,她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的十八大代表。她的成长历程让我更加坚信,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比培养优秀的成绩更为重要。 98-3 班有一名男生,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从小由母亲和姐姐抚养,生活非常艰难。上学期间,他屡有一些小毛病,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型。他爱好绘画,一有时间自己找个地方能安静地坐在那里画上半天。看到这种情况,我与他进行了几次谈话,一方面鼓励他向美术老师请教,好好发展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他的生活补贴。他非常感动,不仅改掉了一些小毛病,而且萌生了考大学的想法。他读的是内地藏族中师班,按规定是不允许报考的,但是学校看到他对画画非常热爱,而且画得确实也不错,于是为他多方协调。最终,他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的美术学院,成为我院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师考取大学的藏族中师毕业生。 由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塑造所有学生”的内涵。 98-3 班有一名女生,平时不爱说话,集体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做幕后工作,从不在大家面前表露自己。后来,我找她聊天,才知道她来自偏远的林芝地区墨脱县,那里根本不通公路,从家到石家庄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她第一次到内地来上学,首先要翻过三座大山,她在山顶上就昏过去两次。如果不是乡亲们及时抢救,有可能连性命都丢掉了。由于家乡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她在与人交往时显得有些胆怯。得知这种情况,我一方面鼓励她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建议她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 至今,我还记得我们之间一段关于困难与责任的对话:因为路途遥远和经济困难,她假期从不回家。我对她说,正是因为你的家乡条件艰苦,求学不易,所以你们来内地求学才显得格外重要。你们学成返乡,可以为家乡的孩子们带回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 我不知道我的话是否起到了作用,只知道她在回到家乡之后,用自己的一片赤诚点亮了家乡的文明之光。在 13年的时间里,她把 40多名辍学的学生劝回了校园,把200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她的执着与坚持不仅感动了家乡父老,而且感动了整个中国。2013年,她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为她自豪的同时,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远远胜过关注知识的积累。 从事民族教育,有快乐,有辛酸,有幸福,也有遗憾。当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后在学校门口总是等不到爸爸去接时,会伤心地大哭:“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当答应妻子中午给她做顿可口的饭菜却屡屡失约时,妻子总是报以理解的愠怒。每当这些时候,心中总觉得对不起家人…… 然而,有舍才能有得,民族教育战线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二十年的民族教育经历告诉我: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履行我们的教育使命。在教育过程中,则应该用尊重和理解去对待学生,用爱心与宽容去陪伴学生,用信任与肯定去激励学生,用示范与沟通去引领学生。 点评 他把爱的光芒照进孩子心中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院长 冯瑞建 作为一名毕业就工作战斗在民族教育前沿的“排头兵”,崔光红老师被众多内地西藏班学生亲切地称为“贴心大哥”。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把“倾注一片爱心,精育民族英才”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默默无闻地践行“学生第一,工作第一,奉献第一”的工作作风。他呵护每一名学生,学生的事情处理不好,他连吃饭睡觉都没有心情。 他像春雨一样点润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意识到振兴中华、建设新西藏的重担和责任。他是民族学院200多名教师的优秀代表,他习惯在春节、藏历新年时和学生们一起享受节日欢歌,他习惯周末时间把贫困的学生领到家里感受家的温情,他习惯和学生快意地驰骋在足球场上和乒乓球台旁,他习惯用和煦的语言、坚毅的目光激励每一名暂时落后的学生。 学生们很爱他,因为他把爱的光芒无私地照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伴随从教时间的增长,他教过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回到西藏,扎根各条战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校“崇高、崇严、崇勤、崇美”的校训。这,不正是崔老师最永恒、最动人的收获和喜悦吗? ![]() |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的通2016-05-04
- 刘慕霞:我就是边疆孩子的亲人2015-08-27
- 杨智:放不下学生对我的信赖2015-08-27
- 葛超: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长2015-08-27
- 用心用情 播撒大爱2015-08-27
- “代理家长”:孩子,让我牵你的手2015-08-27
- 李旭东 : 多年师生成兄弟2015-08-27
- 达斌:静听心花绽放2015-08-26
- 他们,因爱而生——无私奉献的内地民族班教师群像2015-08-10
- 内地民族班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 鲁昕出席并讲话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