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超: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长
www.jyb.cn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5年第2期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西藏班教师葛超在西藏给学生授课 仿佛就在昨天,但时光已匆匆滑过多年。粗粗算来,我在内地西藏班已工作了10个年头。记得刚调入西藏班工作时,一位有着多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师握着我的手,笑着说:“欢迎你加入24365部队。”当时,我有些愕然,后来才慢慢体会到:“2-4-3-6-5”,这样一组简单的数字,却蕴藏着西藏班班主任的工作内涵——24 小时相守,365 天相护。10年来,我带了三届毕业生,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成长…… 多年来与西藏班孩子朝夕相处,我对他们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刻,也越来越喜欢他们的可爱、质朴和纯真。当我看着他们由刚入校时的懵懂、好奇和羞涩,逐渐变得自信、阳光和睿智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激动和自豪。每年6月的离别,对我和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不舍。但让我欣慰的是:远离家乡和亲人的他们,把上海看成了第二故乡,把我们西藏班的老师称为“阿爸、阿妈”。这样的时刻,我们又是那么的幸福。 这些孩子十一二岁便离开雪域高原,带着亲人的期望,千里迢迢来到内地求学。环境的不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接踵而至的学习压力、家庭教育弱化所带来的暂时性亲情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用父母之爱、师长之情去呵护他们,关怀他们,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陪护者和父母之爱缺失的补充者。 已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和孩子们一起奋斗、拼搏,体验成功的快乐,品尝失败的苦涩,它像一部感人的电影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 思绪回到我初做班主任的那段时光,新生报到前,我下功夫记住了达瓦群培、扎西央宗这些有点拗口的名字。火车站接新生那天,看到十多岁的孩子,我熟练地喊着他们的名字,像迎接亲人到来一样迎接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我除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细节。每天我数遍往返于教室、宿舍、食堂、医务室之间,与学生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有的学生不会铺床,我手把手去教;有的学生不会洗衣服,我亲自示范。这些年来,我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帮学生去市内买生活必需品、买药、洗照片、给学生手机充话费等。有一次,我在学生周记里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阿爸,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您虽然没有给予我生命,但您在上海这个“家”里一直尽着阿爸的责任,看着您疲惫的身影和日渐增多的白发,我们真的好心痛,也好幸福,谢谢您,亲爱的阿爸! 那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流泪,至今记忆犹新。 最难忘的经历发生在 2013 年6月5日,我和同事们在海拔 4000 米的日喀则地区小学负责学生复习送考的工作,这是我工作 10年来第三次来到这里。我们都对高原环境很不适应,有的老师深度缺氧,彻夜不眠,而我因为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开始皮肤过敏,两只手臂上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肿块,轻轻一碰就是锥心的痛。一开始我只是吃药,但补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只能去医院打吊针或吸氧,以便有体力给孩子们作最后的冲刺,有好几次我都是直接拔了针管就去上课。学校的教室虽大但桌椅拥挤、残旧,墙面斑驳,斜倚在墙上的木质小黑板,书写起来连前排的学生也不容易看清。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学生,以“这里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在这间教室备考的孩子全都创造了中考的辉煌”来激励学生。由于有了前两次进藏的经验,我上课时特地戴了“小蜜蜂”扩音器,但“小蜜蜂”好像也产生了高原反应,整堂课 90分钟,我要扯着喉咙才能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听得到,一用力气,就觉得心慌气短,一堂课下来背上的衣服全是湿的。每天布置的作业第二天都要批改完,没有办公室,我们要捧着几十本作业在宾馆和学校走几个来回。趁着课间休息,我找了几个作业中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令我欣慰的是,回西藏后,孩子们好像都长大了,特别能体会老师的辛苦。当我叮嘱他们中午到宾馆来补习时,他们全都提前了半个多小时,并且听得特别认真。等他们走后,我疲惫地站起来,揉揉发酸的眼睛,忽然发现了桌旁的水果篮上有一张纸条:“老师,您辛苦了,天气干燥,您的嘴唇都裂了,尝一下我们家乡的水果解解渴吧。”落款是:“您最不省心的学生。”这一刻,所有的不适反应和疲惫都被这浓浓的感动冲散了,还有什么比这时的我更幸福呢? 从教西藏班以来,得到的荣誉不少,可相比这些,我更愿意做一个辛苦并快乐幸福着的“孩子王”。感动着记忆中的感动,追求着理想中的追求,虽然注定奉献与回报不成正比,路上少不了质疑与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我无法把孩子们都变成一颗颗参天大树,也要尽我所能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精彩! 点评 他是学生成长岔口的守候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校长 査正和 葛超老师,是一位温文尔雅、润物无声的老师,一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老师。无论是对在校的学生,还是对已毕业的学生,他都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他,忠诚、敬业:从事民族教育十年如一日,在启迪孩子们智慧、培养孩子们技能的同时,还以父亲般的宽厚、母亲般的慈爱,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春风化雨,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播撒下爱的种子。 他勤奋、睿智。他任班主任的班级,在学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上多次摘金夺银,在学年评比中多次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返藏参加中考时成绩多次位列全国第一。 他质朴、谦逊。他克服困难两次临危受命,担当西藏班班主任,所带的2009届毕业班多项成绩刷新学校纪录。他以身作则,在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坚持学习,正在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聚焦内地西藏班班主任工作有效性研究。 他把有限的时光投入到无限的援藏教育中,是所有孩子心中的好“阿爸”。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他关爱的目光。 ![]() |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召开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的通2016-05-04
- 刘慕霞:我就是边疆孩子的亲人2015-08-27
- 杨智:放不下学生对我的信赖2015-08-27
- 崔光红:把学生当成独一无二的风景2015-08-27
- 用心用情 播撒大爱2015-08-27
- “代理家长”:孩子,让我牵你的手2015-08-27
- 李旭东 : 多年师生成兄弟2015-08-27
- 达斌:静听心花绽放2015-08-26
- 他们,因爱而生——无私奉献的内地民族班教师群像2015-08-10
- 内地民族班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 鲁昕出席并讲话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