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从模仿城市到乡村自立

——农村小规模学校困境突围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 发布时间:2017.12.13
中国教师报

自驾到沈阳,乘飞机、坐大巴,经过14个小时的辗转,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建国中心小学教师赵丹专门来到河南濮阳,参加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成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第三届年会,就是想求得像建国中心小学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如何从困境中逆袭的答案。

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但生源不足、师资匮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2015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从2015年12月第一届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的“抱团取暖”,到第二届提出建设“小而美”农村小规模学校,再到今年第三届年会聚焦内涵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从模仿和遵循城镇学校发展道路到独辟蹊径向乡土找课程,开始独立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突破“瓶颈”,乡土资源助力内涵发展

浙江省缙云县长坑小学是一所被群山包围的山区寄宿制学校,曾经是一所校舍简陋、设施未达到标准化的农村“烂学堂”,一度面临办不下去的困境。但在校长刘勇武的带领下,全校教师不等、不靠,绞尽脑汁发掘乡土资源,构建了留守儿童“幸福生活能力教育”德育课程,探索形成了“生活德育”素质教育新范式。

如今走进长坑小学,学生人人会演奏乐器,有规模较大的学生民乐队,人人会下一种棋,人人都是跳绳小能手,人人都掌握了适合自己的一项兴趣特长。“我们是山村小学,就要有山村特色。”刘勇武坦言,我们不是要孩子成为艺术家,只想让他们在玩中快乐地学,希望他们长大后拥有生活情趣。

通过挖掘身边资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还有许多,而这离不开一个个农村教师的努力。12月1日至2日,在第三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现场,来自河南、湖南、四川、甘肃、陕西、贵州、安徽等省份的10名教师,以简短的演讲向与会者展示了他们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开发的乡土教育活动。

四川省广元市范家小学教师王毕卫介绍了自己设计和实施的《文昌宫变迁》课程;陕西省石楼县沁园春小学教师陈翠兰将当地特产红枣、核桃、山楂作为课程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植物分类,探讨栽培技术;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大赵寨小学教师董永飞则展示了他们的《传统武术课程》……

“没有高大上的理念,只有接近乡土的亲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已经从模仿城市走向自立,走向内涵发展,有了扎根乡村的生命力。”“万物启蒙”课程创始人钱锋对10位农村教师展示的乡土课程逐一进行点评,他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的优势,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培养最美好的家乡人”至关重要,而这些课程必将驱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持续发展。

区域推进,各方联合提升教育质量

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省平凉市,不少农村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占农村学校总数的53%,每所学校平均53人,平均班额只有9人。这些情况看似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阻力,但平凉市教育局却利用这些条件,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

2017年,平凉市开始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试点推行个性化教学,探索“个性化的学、定制化的教”,让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得到最大成长。平凉市教育局局长牛启寿介绍说:“因为我们班均9人,用40分钟时间教9个孩子,三四轮的个别辅导都能完成,所以针对农村孩子的特殊情况,一定要进行定制化教育。”

针对乡村学校和乡土社会双重衰落的现状,平凉市将乡村小学建成村民社区活动中心、学习中心,重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帮助学校树立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年轻人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到中小学,从而加强与社区的紧密联系,让村民和家长认同学校,最后留住学生。”牛启寿同时强调,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做好课程开发等内涵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统筹规划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

对于如何协调发展,河南省濮阳县教育局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了统筹设计。2017年,濮阳县专门出台布局规划,每个乡镇有一所初中和4-6所中心小学,保留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引导小规模学校创办附属幼儿园。2015年,在濮阳县教育局的倡导下,濮阳县成立小规模学校联盟。联盟内部实行教师走教制度,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依据“区域就近”和“学科互补”原则,组织音乐、体育、美术和科学技术教师进行走教或支教,弥补教师队伍结构性不足。此外,语文、数学学科开展走动研讨,促进交流,提升教育质量。目前,濮阳县又开始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尝试,不到一年时间已经形成136个教育集团。

面向未来,做有根的乡村教育

“各个地方学校的变革,都会遇到困境,但其实最大的困境还是我们自己,因为当你自己改变了,不足也会变成资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邬志辉说。

对于未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学校要走向内涵发展,“由物到人、由外向内、自下而上”,教学应该是小班小校、复合模式的,学校应该社区化、生活化,做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农村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生活教育,把教育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则从振兴乡村教育的角度提出建议:确定乡村教育的战略定位,制定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标准,实施教师“阶梯工资制度”,实施农村教师轮岗制度,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研究适合乡村的现代化课程。

“中国的农村差别非常大,情况各不相同,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校、社区、教师自组织的能动和主动作用。”杨东平说,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内涵发展,而这需要一批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种子学校”不断涌现。

为了探索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之路,由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联合多家机构于今年4月发起了“寻找小而美乡村学校”项目,前后有300多所学校参与,28所学校入围,最终找到第一批“小而美种子学校”。在本届年会上,主办方为河南商丘梁园区谢集镇王二保小学、河南兰考谷营镇程庄小学、四川广元微型学校发展联盟下的范家小学和石龙小学等第一批种子学校进行授牌。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