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确实应有危机感。也许,正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在造就了人工智能的市场热度同时,也带给了人们误解,让大家严重高估了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好像它已经如科幻电影里一样,开始淘汰人类了。其实,在人工智能屡屡成为热门事件的今天,民众在面对此类报道时常常不自觉地添加自己对科幻的向往,无论是《生化危机》里的“红皇后”,还是《终结者》里的“天网”,都带给人们一种科幻成真的心理暗示,以至于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放大其危害性。但务实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们面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喧嚣却异常冷静,都默默选择了踏踏实实地规划和建设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美好未来。
而事实是,没有哪一项技术能在一夜之间取得全方面的突破,在对人工智能寄予厚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多了解一些其行业内真实的科技发展情况。
客观地说,目前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弱人工智能水平,大部分应用还在探索与尝试阶段,机器人距离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能力还相差很远,并且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当下,大量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领域,而且其他技术含量水平有限的工种将继续被逐一替代也会发生在不远的将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公众预想的水平。正如硅谷科学家李飞飞所说,过去的60年只是经历了人工智能的“试管阶段”,现在的人工智能也不过是才进入“生物活体新阶段”而已,依然未完全脱离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的解放人类初级劳动的水平。
那么,是不是人工智能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就一定会完全取代教师这一面向培养人的复杂职业呢?不可否认,过去10年间,互联网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教育”确实为教育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比如能胜任枯燥的重复性劳动,释放教师的创造力;可以缓解大班授课,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协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某种意义上推动教育公平。
但客观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的效率,而非与教师“唱反调”,更不是教师的“敌人”,相反它扮演了一个辅助的角色: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工作更高效、更准确,获得更充足的学习或休息时间,更好地完善自己在教育领域的技能认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深层的教育工作。
的确,今天的人工智能在感知和认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常常超过人类智能。而在情感和自主意识方面,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智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况且,人工智能很难像人类一样具有真正的七情六欲,让情感驱动教育。就算有一天,人工智能也能拥有人类的情感,这种观点也不会被推翻,人工智能也许可以饱含深情地“言传”,但又如何“身教”呢?即便是能够“身教”,又如何能与抗拒本能的自私基因而选择高尚言行、做常人不能做之事的人类楷模相比呢?
因此,教师职业始终会存在,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超过人工智能,而在于他一直在倾情投入、为人师表,在为一些看似无用之处付出努力。技术只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而教育的美好在于过程中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变化。这种变化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因此,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功利化的,只有人的情感注入才是无用之大用。人工智能或许能使得某些知识变得没有那么神圣,但对于修养和智慧的渴求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最可靠的智能工具和亲密伙伴,并保证在未来的美好家园里永远不会出现终结人类的机器恶魔。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06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