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语文课的教法,但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主旨不会改变。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量身打造。近日适逢学校赛教,在听了一些语文课后,我认为常态语文教学要“八要”。
目标定位要准。目标要具体、可实施、可检测,一节课学生应知道什么、学会什么、掌握哪些知识点、培养哪些能力,教师应进行具体而明确的阐述。教师在叙述时应使用主动词,而不是“使学生怎样”“让孩子怎样”的被动词。
课堂导入要巧。巧妙的课堂导入能迅速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激发兴趣、打开思维、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试想,学生在课间游戏活动,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课间的兴奋中,要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进入课堂状态,需要有一个小小的缓冲。好的导入还可以为突破重难点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课伊始我便自我介绍,“吾乃李氏之女,年三十有七,甚好学,乐从教,喜习文,善交友”“请问,哪位同学能用老师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字词基础要牢。能认识每篇课文需要认识的字,会一笔一画按正确的笔顺书写,能按照一定的意思组词并能用组的词造句,这是一节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也是“底线”。但一些中高年段教师往往重视不够,教学直入文本,重视课文的整体把握、品词析句,忽略了字词教学。
问题预设要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预设的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精准。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大,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太具体,让学生一读就会,致使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停回答,“肢解”了文本。只有让学生带着高质量的预设问题阅读、思考、解决,甚至生成新的问题,才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语文能力。
课堂练写要实。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每篇课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依靠单纯的习作课训练出来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仿写、改写、缩写、扩写、创写,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渐次形成,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但现实中,教师往往把练写环节放在课堂结束时或课外,形同虚设,走了流程,无法保证练写效果。
课堂语言要美。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规范、准确、妥帖,而且要入情入境。教师引领学生阅读,不仅仅在于引领学生感受作品本身带来的审美,还在于借此唤醒学生直面现实、品味生活、加深体验,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教师的讲解要能够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情绪、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或赞美、或憎恶、或高亢、或低沉……只有融入文本,才能将学生带入文本。
板书设计要有用。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一些教师对板书愈发淡化,甚至有些教师一节课下来就没有板书。教师提笔忘字,学生就失去示范。而部分教师又为了板书而板书,凑字、凑画,牵强附会,使板书成了课堂教学的负担或累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板书的作用,合理布局、规范书写、简明扼要、疏密有致、画龙点睛。
拓展延伸要适度。拓展延伸是课堂挖掘文本、拓展文本、深化理解、情感升华、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是促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拓展延伸却被教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问题代替;或者推荐阅读原著、阅读相关文章。更有甚者,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最后的落脚点成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教师在设计拓展延伸时一定要立足文本、围绕主题,针对学情及本节课或本单元的训练点,精心选点、设点,指导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升华、方法得以迁移、能力得以巩固、素养得以提升,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东仁堡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