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11月23日至24日,江苏省第十四届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活动在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举行,活动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如皋市教育局协办,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承办。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语文+:走向大成的语文教育”。与会代表首先观摩了如师附小全校学生语文素养展示:一年级“童话童谣”、二年级“古诗点背”、三年级“资源探究”“图说成语”、四年级“童眼看乡”、五年级“迎宾诵读”、六年级“大成小书”。
学校师生共同呈现的“大成之音——最忆如皋桥”文艺展演,以桥为主题,以课程为形式,以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为内容,融合音乐、诗画、歌舞、民间艺术等,展示了如师附小在主题整合课程实践之路上师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成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实践成果?江苏省特级教师、如师附小校长朱爱华在《从“大成语文”走向“大成教育”》的主旨报告中,通过课改缘起、实践架构、成果效能、未来走向等板块,详细介绍了如师附小用近20年的努力,从个人探索走向团队实践的心路历程及阶段性成果。
如师附小所呈现的13节观摩研讨课则是对“走向大成的语文教育”的最好诠释。文本阅读、中华意象、实践活动……不仅是资源的叠加,更是跨界思维的渗透、整体生活世界的融通。
此外,苏州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管建刚执教的《孔子游春》、如师附小教师周小艳的《月光·启蒙·童谣》、无锡华士实验小学教师梁昌辉的《150年后我们这样上学》等课,教师着力在课堂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受到与会代表的热议。
当下的语文课存在哪些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副校长黄厚江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一是语文课被架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二是语文课高度形式化,比如小组讨论泛滥;三是语文课的重点被转移,完全不像语文课;四是许多语文课就是“找答案”……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朱爱华认为,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学会“打开”。其中既有向外的“打开”,比如在课堂上链接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的元素,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学文本等;也有向内的“打开”,比如对文本本身的深度挖掘,探究作者写作时的状态、情感等。
黄厚江指出,一定要让孩子带着任务听,有要求地说,有发现地读,形式多样地写。
而在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教研员李亮看来,要想上好语文课,要想教好语文,一定要关注“加与减”“大与小”“守界与跨界”等辩证命题,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