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作者:□ 王广刚 发布时间:2017.11.15
中国教师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现实情况是,信息技术课时少,学生因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在能力方面有一定差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会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浓厚时,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敏捷,能够将潜在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

那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一个小技巧是,使用学生熟知的内容。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情境,学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选择大多数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内容创设情境,能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

例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创作软件)动画制作时,我就是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神舟飞船发射来创设情境的。首先向学生展示飞船发射过程的一个动画,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接着讲解动画制作的过程和方法,给学生提供多种素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动手完成一个动画,最后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讲解。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兴趣也很浓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探究式学习与演练法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演练法是教师讲述并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跟着一步步操作,这种教学方法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经常使用。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许多专业术语、概念和程序是不需要学生深入探究的。在操作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掌握一种简单易懂的操作方法,其他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演示,学生跟着练习。

在教学实践中,将探究式学习与演练法相结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上,常常出现学生盲目操作、毫无目的练习,最后稀里糊涂小结的情况。学生虽然动手实践了,但结果却是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先动脑思考,找出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再动手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缩短讲授时间,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给出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操作过程就是知识应用过程,也就是能力提升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学生怎样做就是“致于行”。

例如,在“画图工具使用”一课中,让学生自己先试着使用画图工具,了解每一种工具的使用方法,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变得轻松、高效。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思考并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课堂中既要提高操作的有效性,也要重视操作结束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思。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在用画图软件教学生画各种基本的圆形、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如果让他们用圆形、方形组合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的最多、最美,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动手、动脑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图形。这样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并运用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15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