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上是做一个言语者,还是一个倾听者?
如果是做言语者,那意味着教师把持了课堂,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信息从教师到学生单向发生,是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倾倒的行为现象。作为接受者的学生,即使“容器满量”产生溢出,也无法阻止倾倒的持续发生。
这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无效行为,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伤害,既会造成信息的流失,也会因信息轰炸引发后遗症。对于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的学生,这种行为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焦躁、不安、反感和拒斥。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作为一个倾听者,则意味着教师放开了自我,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共在的场域,师生围绕知识这一事物共同成长。
当教师不再完全把控课堂,不再作为信息单向灌输的主导者存在时,信息是发散流变、多向发生的,这种课堂是主体到主体的互动建构。
此时的课堂成为师生释放活力、提升境界、自我建构的地方,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启发性。
从言语者到倾听者,是课堂变革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并非最终真理的掌握者,而是寻求真理过程中的催化剂和助燃剂。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场域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在课堂上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这种作用的最大化,则会带来课堂变革的根本性成功。
从言语者到倾听者,这种转变的意义在哪里?
在课堂的言语交往中,课堂实践受到了教育目的及师生权威关系的制约。通过对权威关系的解构,可以重新确定并建立言语者和倾听者这一对主体的新关系,并以此展开新的交往活动。这也是新课改之所以追求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自身的知识底蕴,以及教师对课堂的理解都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要掌握倾听的方法,学会主动倾听。倾听是对课堂话语的通晓、分解、支撑、提升,不是简单记忆学生的话语,而是在倾听中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
当教师和学生都学会倾听时,他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课堂变革才有希望。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