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用“三种关系”构建好课

作者:□ 陈丽丹 发布时间:2017.11.15
中国教师报

带着自己在学习共同体实践中的困惑与思考,怀着对学习共同体美好愿景的憧憬与向往,我参加了在福建举行的一场活动,对“学习共同体”课堂有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认识。

和谐的伙伴关系是基础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以两两或四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和谐伙伴关系的建立,更多依赖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通俗点说就是一个班级中有些“东西”孩子们都知道,都认同,都能践行。如果我们要践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就应该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首先学会相互关心。

在我观察的一节四年级数学课上就有这样的画面:

情景一:教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示的问题时,有个男生说:我看不到。于是同组的女生帮他读题,并且每读一句都适当解释一下……如此耐心、细致的帮助,如果没有和谐的伙伴关系肯定是做不到的。

情景二:教师让做完题的学生讨论,我观察的小组中,1号和2号学生还没有写完,4号女生最早写完,3号男生也写完了,于是4号对3号说:我们先说吧。然后他们互相交流了看法。这本是很平常的一个交流过程。课后我才知道,3号是一个轻度自闭症患者,刚来学校时几乎不说话。如果不是教师私底下介绍,我完全没有关注到他的“不同”。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引导中,一定特别关注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情景三:一个组员发言完毕后,通常会谦逊地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不同意见会真诚地说:我想反驳。如果有补充会友好地说:我想帮他说得更完整一些……我想,如果只是一个互动交流的模式,可能经过几天强化培训,孩子们就能做到。但像这堂课上,孩子们发言提问时的真诚语气绝不是几次强化培训就可以达到的,一定是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引导渗透的结果。

良好的倾听是保障

当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后,接下来需要更多关注倾听的问题。倾听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次向别人学习的过程。没有倾听,就没有课堂上完整的学习过程。要想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倾听意识和行为。

在《对小数除法的新看法》这堂课上,我们总听到授课教师说:“他刚才说的重点是什么?”在教师刘丹的数学复习课上,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话:“能不能把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结合起来说一说?”这就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相较于倾听别人,有些孩子总是更乐于表达自己,也有一部分孩子不知如何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我们常听到教师说这样的话:“听听他的发言与我的有什么不同”“他的发言对我有什么启发”“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及他使用的语言”……长此以往关注学生的倾听,他们才会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

真诚的互学关系是本质

在这次所观摩的几节课上,我看不到教师讲授的痕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学生能够互学的前提,除了建立互相倾听的关系,同时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上,教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当然更多的是倾听、串联和反刍。教师在关键之处适时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说,教师的教学是放风筝而不是放天灯;还有人说,教师的作用是引向深入,并能拉回正轨。

所以,当学生的发言与教师的提问不相符时,我们在耐心听完之后还要告诉他注意倾听;当学生的发言表述不够清楚时,我们可以请其他学生用自己的话再讲讲;当学生的发言比较分散时,我们可以请其他学生将其串连在一起再说说;当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回到文本或开展小组讨论;当学生的交流停留在同一层面时,我们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他们深入思考……总之,我们心里要时刻拉着风筝的“线”。当良好的倾听关系建立起来,教师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后,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里,孩子之间的互学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师林文生的课堂上,他给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组内学习讨论。林文生说,孩子间的互学互助是天性,如果课堂不给足时间是无法做到的。而且,后进生的困难点并不相同,所以要留较多时间进行组内学习。课堂上更应该关注人的进度,而不是知识的进度。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我们更多改变的是教育教学的理念,而非统一的固定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时刻铭记:我们不是教数学、教语文,而是教孩子学数学,教孩子学语文。我们在每节课上都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模糊的集体,而是要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15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