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学生活土壤里长出的生命之树

作者:□ 张楚廷 发布时间:2017.11.22
中国教师报

我对李吉林作为我国当代少见的基于实验、基于长期探索而进行的教育研究早有耳闻,看过她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更实际地感受到她真的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当我看到她从优化结构的角度进行的“螺旋式训练”时,很容易想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当看到“以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为核心理念”时,不禁想起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哲学;当看到她那样强调“体验”的意义时,就联想到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

李吉林的著作中以境与情所展示的隐喻性教学与后现代教育观的一脉相通也让人印象深刻。美国后现代教育家多尔曾提出过“三S”的构想,除了科学(science)外,故事(story)和精神(spirit)是被特别强调的。然而,多尔似乎只是思辨的,而李吉林则将故事(境)与精神(情)体现于实际的教学生活。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曾提出直观性原则,李吉林把直观、直觉、直感融于一体,显然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且,教育的使命不是停留于直观,还需要去审视直观、超越直观。这种教育理念在李吉林的情境交融思想中有完整的表达。

在教育这块领地里,本是可以经常涌现观念和思想的,李吉林用她的教育人生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林林总总,有许多是互通的,亦有一些是相悖的,我们在前面所作的一些比较与联想也在印证这一点。核心的问题首先在于有思想、有观念,它们才是教学生活土壤里长出的生命之树。中外教育家中有过基础教育经历和经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现象似乎在说明,教育在最贴近人性、最能直通人的心灵的地方,最能闪现其本身的光芒,教育思想也最能在这里生长。“哲学甚至可以理解为教育的一般理论”(杜威语),任何高深的学问都会在教育面前保持自己的虔诚,尤其是在直通人的心灵的地方发生的教育。因此,我从心里尊重和尊敬像李吉林这样扎根于大地、生长于沃土、与儿童心灵相通的当代教育家。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