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我国一种常见建筑,多建于路旁水边,供行人休息或赏景。在古典诗文中,亭常常笼罩着离别的悲绪。“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回望天涯,流浪游子的思绪如连绵之亭惆怅不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在深秋的亭中与红颜执手分别,泪眼凝泣中只有无限缱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忧怀别绪弥漫于词曲之间。
汉字真是绝妙,“亭”字的外形就像亭的轮廓。《说文解字》将“亭”解释为“从高省,丁声”——“亭”的上半部分是“高”字的省略,表意;“亭”的下半部分是“丁”字,与“亭”韵母相同,表音。更妙的是,“停”与“亭”读音、字型、意义相连相通,浑然一体。汉代《释名》一书这样解释“亭”的功用:“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古人造“停”字,就在“亭”旁边加上一个“人”,意为“亭”就是供人“停集”的地方。因此,古人看到“亭”自然联想到“停”,“亭”不仅成了人们停集歇息之处,还容易让人产生不忍离去的情感。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功用也不断变化。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秦汉时期,亭被用于维护地方治安;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亭才筑于交通要道,成为旅途歇息之地,也有的成为迎宾送别的场所。亭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后来,亭开始作为观景之用,出现在山水之间和园林之中,自然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点。
亭的造型虽然多样,但基本结构都是几根柱子撑起一个房顶。除了歇息与赏景,亭如同传统书画上那方恰到好处的印章,对山水园林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它高挑的轮廓、鲜明的色调,也能对周边景物产生意想不到的点缀烘托。
古人对亭的选址十分讲究,明代《园冶》写道:“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水边、泉源、竹丛、山顶、茂林,都是建亭的理想地点。杭州西湖湖心亭的位置历来为人所称道——湖心亭建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的小岛上,四面临水,花树掩映,其飞檐翘角与黄色琉璃瓦屋顶映衬其间,恰如一位亭亭玉立、头戴黄冠的美丽少女,站在岛上的花树丛中含笑凝望。
自古亭以人著、以文名,名亭与名人、名文总是相伴相随。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因王羲之所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而闻名天下;北宋欧阳修被贬滁州,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他造亭赏景,欧阳修寄情山水,自号“醉翁”,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传世名篇《醉翁亭记》。
湖南长沙的爱晚亭也享有盛誉,它矗立在岳麓山东面的青枫峡,亭前浩瀚湘江滔滔北去,南侧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亭后半山上的“汉魏最初名胜”麓山古寺钟声悠远。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红叶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名为“爱晚亭”。
亭在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我们今天还常常能在园林公寓、风景名胜等处见到各种新建之亭。在交通资讯飞速发达的时代,亭已经难以触发现代人的离愁别绪,但它可以提示步履匆匆的人们:请停一停追逐的脚步,在亭中歇息一下再出发吧。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