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为儿童而生的“学童”

作者:□ 朱永新 发布时间:2017.11.22
中国教师报

记得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人教育家李吉林》,我在文章里说,不仅情境教育是一首诗,李吉林本人也是一首诗。在我看来,李吉林是苏派教育的旗帜,是教育大家的典范,是教育实验的奇迹,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是新教育人的良师。回想起我们的一些交往故事,我想由这些故事可以看到一位教育家的内心世界。

所有好老师都是善于学习的,李吉林更是如此,她年轻时原本很喜欢打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颇为喜爱,但是因为“深知一个小学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是缺少理论”,就放弃了不少爱好,开始大量阅读,“文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倾心投入其中。为了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她拒绝做校长、当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她说,我的时间属于孩子,属于小学教育。

年过花甲之后,李吉林“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从《学习的革命》到建构主义的丛书,从课程理论到脑科学,她都不轻易放过。她感叹地说:“世界这么大,知识浪潮向我涌来时,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住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她多次告诉我,她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因为“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只有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才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她不仅向理论学,也向实践学,向同行学。李吉林老师是80岁的老人了,可她依然那么热情洋溢、勤于学习,是一个真正的学童。李吉林一直在学习,她能够从情境教学起步,深入到情境教育实验的研究,再发展到情境教育理论的构建。这样的不断学习,让她在不断超越自己。

李吉林说过,是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她的内心世界,是童心给了她智慧。是的,李吉林就是为儿童而生的,她自己就是一个永远不老的儿童,一个诗意盎然的儿童,她根本不需要去选择与孩子交往的方式,因为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一句话语都是儿童的方式。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家是拥有一颗童心的,是天真的、灵动的,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是学不会的,这是教育家长期的修炼,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与情境教育相比,新教育还是小弟弟,我希望新教育能够与情境教育一起不断自我创新,努力为中国教育探路,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教育生活,成为百年不倒的教育老店,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