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情境教育需要教师有“三心”

作者:□ 吴康宁 发布时间:2017.11.22
中国教师报

从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来看,人们提出教育思想时可以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提出者本人只是提出思想而已;第二种类型,提出者本人不仅提出思想,而且也提出相应的行动方案;第三种类型,提出者本人不仅提出思想及相应的行动方案,而且亲力亲为,践行并验证自己的思想。

李吉林显然属于第三种类型,因为她不仅提出了具有理论支撑的情境教育思想及一整套相应的行动方案,而且亲身进行了全程实践探索。区别于其他许多教育思想,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不是漂浮在空中,而是扎根于大地,是与理论依据、行动方案、亲身实践融为一体的思想,是在其亲身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思想,是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想。李吉林本人既是情境教育思想的创生者,又是这一思想的成功践行者。

情境教育既然能够引发学生主动、生动且高效的学习,就值得探索和实践。然而,是否任何人想进行情境教育就能进行并可获得成功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吉林将近40年的情境教育探索历程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情境教育向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达不到这些要求,情境教育便无从谈起,更遑论取得成功。我以为,其中特别重要的要求是“三心”。

一是情境教育特别需要教师有爱心。仔细阅读李吉林关于情境教育的大量文字后你会发现,李吉林对儿童、对学生的爱确实已沁入她的心灵、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投入情境教育探索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激情源泉。所以,李吉林才会在“春天的早晨,带孩子们踏着露水去采野花”,才会在“隆冬季节,带着孩子们踏着雪来到广阔的田野上”。

二是情境教育特别需要教师有童心。教师要想为学生创构有利于他们主动、生动且高效学习的情境,就要知道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适合于什么;就要努力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嘴巴去说。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童心,有一颗不泯的童心;要求教师不只是一个“成人”,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儿童”。李吉林对自己有一个极为真诚、看似寻常却让人叹服且感动的自我评价“我——长大的儿童”,她快乐地说自己“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她尽情地展现自己“在爱孩子中长大了”,她发自内心地期盼自己“永远像儿童多好”。

三是情境教育特别需要教师有恒心。从1978年至今将近40年的时间里,李吉林咬定青山,只做情境教育这一件事。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李吉林自己知晓。在探索的起始阶段,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李吉林不埋怨、不气馁,咬牙坚持,最终以令人信服的成功赢得大家的认可、尊重和夸赞;面对因深化情境教育需要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所带来的知识挑战,面对不断获得的新进展、新奖励、新荣誉,李吉林不自满、不骄躁,谦虚谨慎,坚决不当校长,坚决不担任全国专业研究团体负责人,并坚决辞掉已担任的社会职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前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攀升,一部接一部地给我们捧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四部曲。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李吉林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贡献不只在于提出了关于情境教育的一系列思想并亲身探索出相应的一整套实践范式,而且为我们树立了不忘初心、执着探索的精神典范。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22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