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7.10.18
中国教师报

随机与必然相对,指的是一种偶然因素,一般不在预设目标之内。基于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课改中时有发生,出现的条件与原因多种多样,在处理时要区别对待。

社会变化引出的随机导向。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而现在的这场课程改革如果从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算起已经16年了,改革仍在持续不断而且频度、力度越来越大。在课改十年总结期间,有专家提出各种观点。面对这些现状,我以为要正确对待变化,因为变化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把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命名为“液态的世界”,并著有《流动的时代》《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等著作,揭示了时代变化的特点与原因。要知道,改革本身就是变化,那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的变化,不仅要对变化点敏感,还要紧紧跟上、尽快适应、迅速调整,而不是像现在有些人的情形:对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政策调整处于慢反应甚至不反应的状态。其实,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重要变化点,当研究结果公布后,有的地区和学校很快捕捉到并做本土化、校本化研究,而有的地方则不闻不问。课改会触动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奶酪”,如果没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决心与勇毅,不从自身与学生生活方式的切己邻近度去改,就很难成功。只不过在变与改中,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做到准与稳。从总体看,基于“变的改”在方向上是对的,至少在课程意识、课程理念、课程类属等层面触动了我们固有的神经,出现了一批改革先锋校,引起了教师的思考,并得到了部分家长的认同。当然,基于“变的改”也出现了下行力不够、学校和教师层面成为瓶颈、配套改革不协同等问题,这正是不应变的结果,亟待疏通与改变。

不确定性引出的随机导向。这里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上面提到的变化所致,而是以下情况:一是政出多门且相互冲突,令下面无所适从,因而盲从。二是领导变更,新领导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打乱课改秩序。三是怀揣“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追求教育时尚,哪儿热闹往哪儿凑。四是不断制造新概念,争做“概念的引跑者”,让教师“穿越概念的丛林”,疲于奔命。这类不确定性的课改,并不是为课改而来,而是为政绩而来,为所谓的影响因子而来,是浮躁的表现,也是导致教师抱怨、专家质疑的真正原因。

非主要因素引出的随机导向。除了既定的改革政策和文件从宏观、主要方面引导课改以外,一些非主要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具体如下:一是项目推动。项目制改革已经深入到课改领域,每年各地区都要集中发布一定数量的项目供区域、学校申请。有的项目提前做过项目意见征求工作,意向明确,但有的项目没有这个程序,项目本身的随机性很强,再加上申报单位的竞争性、准备性差异,申报结果也是随机的。二是实验推进。国家不仅设立了课改实验区,许多地区的课改也遵循实验先行原则。比如,北京的“遨游计划”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六位自主”的课程创新实验,涉及50所实验校,成就了一批课改先锋,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三是科研引领。国家及部委层面和各地每年发布的科研课题中,课改方面的课题数量急剧上升,也反映了此次课改的影响力。此外,还有一些交给区域、学校的临时性任务。如此种种,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配套因素,虽然具有随机性特点,但要加强引导与匹配,尽量纳入课改的大盘子综合考量、协同推进,避免单打独斗。

总之,随机导向的课程改革不可避免,但只要系统思考,提前预判,对于其中利好的因素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便会导向更好的改革局面,而对于那些不利于课改、甚至阻碍课改的偶然因素要坚决摒弃,不可沽名钓誉、率性而为。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