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韦应物的诗歌,总要费心地细细揣摩一会儿,像是碰到多年未见的熟人,亲切地道一声“别来无恙”。这种缘分始于他的《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深深打动了我,内心的矛盾挣扎、百姓的困境和国家的乱象,尽皆流露于笔端。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在滁州,诗人对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深切的认识,“邑有流亡”正是彼时民生的真实写照。
从这首诗起,我开始着迷于韦应物笔下的一情一景。韦应物出生于京兆,即如今的陕西西安,卒于苏州官舍,享年55岁。出身关中世家大族的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安史之乱后,韦应物流落失职。从此,诗人立志读书,奋发图强,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正因为这次命运的转折,韦应物从世家大族中走出来,走上了一条迥异于家族中人的个性之路。
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朗朗上口的《滁州西涧》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其田园诗作也因包含反映民间疾苦的内容而被后人赞赏。但是,最让我情牵不已的还是他笔下那些寄情友人的作品。友情之美是人生大美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的襟怀。
韦应物在《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这样写道:“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想当年,“相逢每醉还”,多好啊;叹而今,“萧疏鬓已斑”,都老啦。故友相逢,真情如旧,因头上的萧萧白发,快乐的心绪也无法真正飞扬起来。也许不仅仅是头上的白发吧,更可能是如流水一般快速淌过的“十年间”,那些所历经的世事变迁、人生颠簸、国家动荡,就像春天的河水流到了夏季,原本清澈明净的心池里也会漂浮着一些黄叶。对于一个在朝为官又心怀抱负的人来说,这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慨叹,究竟是喜是悲?“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诗人趁机把心事藏起来,动人的秋色仿佛也让慨叹时光逝去的沧桑减弱了几分。
对于韦应物来说,友情的力量让他在仕途辗转中有了更多无畏。性情中的忠贞笃实,为官时的清正爱民,让诗人的友情诗作更有打动人心的魅力。《秋夜寄邱员外》中“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牵挂,《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的不舍,《寄全椒山中道士》中“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惆怅,《长安遇冯著》中“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的苍凉……都是韦应物因友情的跌宕起伏而衍生出的心境,友情也因他的创作而别具神采,让人吟赏不已,品味良久。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