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
陶西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
刘长铭 北京市第四中学原校长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 铮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 飞 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
李有毅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田树林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
嵘·马丁那 Romual do J.Medina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里培垂亚市市长
保罗·欧提斯 Paul Otis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思扩谷中学校长及总校副总校长
学生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的概念
核心素养提出了培养人的问题,我们要高度关切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紧扣关键品质和关键能力。那么,核心素养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陶西平:核心素养是对中国所有学生的共同素养要求,同时受后天影响,人的核心素养结构和水平也会呈现不同的个性特点。除此之外,核心素养还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生发性特点。
刘长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的概念,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品格、人格等。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关。有些品质和能力未必能在学科教学范畴中体现,还是一个历史范畴概念,体现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概念。我认为,积极、乐观、进取、热情的人生态度是学生最为重要的素养。
翟小宁:核心素养离不开大爱精神,学生有了爱心,才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自己才能活得幸福。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只有他们爱国家,我们才是为国家培养后代,传承我们的基因和文化。这种大爱不仅体现在爱家人、爱国家,同时还有悲悯的情怀。比如,学生志愿团开展爱心公益活动等,体现了他们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同情,对一切事物的关爱精神,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如此,他们才能成为人类和平的促进者。
王铮:结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实际,我们理解的核心素养是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
嵘·马丁那:在美国,我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包括素质和修养在内的一些要素,如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发现、情操的建立、品德的培养,最终升华为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实现、对家庭有所负担、对国家有所创造、对人类有所贡献。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主渠道在课堂
核心素养的落地,主渠道在课堂。在课堂上,我们尤其要重视加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建设。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实现?
王铮: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更多地强调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打破同质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化支撑和课程的多元化选择,为学生的多样化成才路径提供选择空间。我们有丰富的学科类课程,如强调深度学习的荣誉类课程即元培课程、强调面向高考的国家新课程即行知课程、侧重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即道尔顿课程、侧重于跨学科的人文课程即博雅课程等。为了拓展学生的自治空间,学校设立了8个书院,成为学生活动的实验区。
李有毅:作为幼、小、初、高一体化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备课要精、上课要实、作业要选、辅导要深、评价要多”的五步教学环节,并提出了“设问—解问—追问—新问”的“四问”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和谐互助、探究体验、圆融共生的生态场。同时,学校开发了综合课程、 创新课程、社会课程、国际课程4个系列200余门校本课程,形成了以形体艺术、创新算法与发明专利、航天概论、SDP(剑桥大学技能拓展课程)为代表的一批精品课程。
保罗·欧提斯:构建最高标准住宿生活项目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学生项目活动、校园生活、体育运动、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个项目,既能为学生顺利升入高一级别学校做准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在我们学校,住宿设施重点包括宿舍、学生公寓、寄宿制家庭。我们设置了住宿生活课程,重新认识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在构建社区过程中,加强团队建设,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不少学生的领导才华在其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培养,使之落地生根。
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是关键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从学生核心素养引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然带来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
李有毅:我们要根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组建优质教师队伍。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学校专门为高中阶段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学术导师、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业支撑,学术导师重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术兴趣,成长导师重在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
刘飞:我认为,善解学情、善思教化、善用资源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路径。
善解学情。如果我们对学生不了解,很难说教育取得实效。我们要释放学生的天性、习性,认识到当下的学习方式与之前的不一样。况且,未来的教育要以新的学习方法和环境为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超学科、跨学科的基础是要有学科,善解学情是最基本的核心素养。
善思教化。重点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理性思维能力。何谓教育,教育何为?教师要把这些基本命题尽可能思考到位。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做到理性思考、敢于表达、善于组织。比如,针对现在不少学校实践的STEM课程,我们如何从理性层面进行思考?我认为,它与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立交桥样式多,可以连接各个方向,主要解决道路拥堵问题,而STEM课程也是在教育出现困顿时,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解决跨界、融合问题;立交桥造型要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而STEM课程也是强调与艺术融合,以后还会根据发展融入更多学科;通过立交桥要注意标志、找对方向, STEM课程也是要通过探究实践、明晰目标,成为师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活动体验。教师要通过教,让教育更有趣味。为了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我们要精心组织,最后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善用资源。教育中必然涉及许多资源,如知识、经验、经费、制度、理念、品牌、人际关系等,如何利用好?我们一定要注重协同这些资源。这种协同,远不止家校协同的含义,还有各学科之间的协同、课内课外的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真正形成资源的汇聚。除此之外,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我们还要学会选择这些资源,不要在资源面前迷失方向。
在培养教师核心素养时,我们要让教师事有必至,有观点能自圆其说,有理论能指导实践,有策略能提高效率,有案例能形成独到见解。教师要“志美”,要信念坚定、专业扎实、视野开阔。
校长要把握“核心素养”下的治校之道
校长是联系社会与教育、政府与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关键人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校长应如何提升治校能力,让核心素养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在行为中开花结果?
翟小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校长要注重提升学生生命的意义。教育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直面人的生命,需要理解、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意义。把人的生命本源中最真、最善、最美的方面激发出来。《中庸》中记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学生如同每一颗种子,他们内心的善、美、爱,是人性中最可贵的内涵。我们要把它唤醒并发展起来,这就是教育之道。修此道,才是真正在做教育。
田树林:为了培养有理想、强体魄、会学习、善合作的人才,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融合中西方优势,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要以整合优质资源为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注重坚实的学科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不仅要注意国家基础必修课程的整合,还要重视学科研究课程的中外课程整合,以及AP课程的校本化实践研究。在评价体系上,一定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比如,检测学生素质要让他们做到:至少阅读10本中国近现代名著,至少精读3本经典代表作,持续阅读一本期刊;有一项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专门研究,并乐于不断进行探究和宣传;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感,拥有一项剪纸、手工、武术、书法等传统文化技能;有一项为他人持续服务的实践活动,并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快乐。
陶西平:校长作为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一定要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一是要更好处理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二是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让他们学会自主发展,提高社会参与度,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三是要跨界综合。包括学科跨界,教学环境的跨界,如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协同,还有教育工作的跨界,如通过德育工作、智育工作的跨界实现全过程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四是要自主学习。如学生自主选课、考试制度的改革等,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时,也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谨防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五是要合作探究。不仅以“双基”为基础,学生还要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并处理好发现与发明的关系,把学生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六是要关注教育技术。不管是慕课还是翻转课堂、大数据、人工智能,一定要处理好技术与教育内涵的问题。七是要处理教育评价与改革的关系。国外试图用标准化考试来影响教育教学问题,但现在效果不容乐观,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八是要重视教师的修养。教师如果想要成为高效的教育者,就必须同时成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学习者。在提升教师修养中,要关注教师处理教学与助学关系的能力,一定要将传统教育的优势融入助学中。
总之,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同时,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策略,注重整体思维、渐进式思维和辩证思维。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