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新江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传统教师”,特别能讲,特别会讲,讲得很好。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被他一讲,学生不但学会了,还收获了满堂的欢声笑语。假如他就这样下去,肯定一直是个特别受欢迎的老师。
可是后来,也就是从20年前开始,他不这样讲了。因为他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过去那种“预学式”的“学成下山去打拼天下”的教育注定要被淘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学什么。那大学干什么呢?奠定学习的知识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高效的学习能力,对学习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这样的人才能终生、持续、有效地学习。
于是,米新江创办了提高班,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老师依然可以学习,从而不断丰富自己漫长的人生。
我们总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他讲,授之以渔也将成为历史,“授人以欲,授之以愉,渔之以渔”才是教育应该做的事。前两件事,是老师要做的,而“渔”这件事,主语应该是学生。不是你给学生捕鱼的方法,而是他们要自己去创造、摸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大自己。
如今,米新江一个人,400个学生,四个年级,但他胜似闲庭信步。他的学生个个颇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摸索能力,能够接受困难并且解决困难,工作积极主动,能够独当一面,一毕业就两万元的月薪足以说明他们的能力。
几年前,“无师课堂”在业界引起一片哗然,质疑声一片。而米新江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鲜活的“无师课堂”。“无师课堂”从来不是说不需要教师,更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师从台前到幕后的转变。
站在信息时代的课堂里,每个教师确实都应该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师者,何为?”这是课堂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落脚点。
谨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13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