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张轶超: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作者:□ 本报记者 褚清源 发布时间:2017.09.13
中国教师报

    张轶超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教师,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创始人。

一个月前,张轶超荣获2017年“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上组委会为他颁发了20万元的奖金。据说,这是民间为教师设立的最高金额的奖项。

张轶超是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教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一个公益教育机构的创始人。

久牵是一个为来沪随迁子女提供课外教育,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公益组织。因为17年如一日坚持做公益,张轶超这些年始终没有逃离过媒体的关注。他曾先后被评为2013年中国青年领袖、上海市杰出志愿者。

作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国际课程教师,张轶超将不少城市里的学生送入了全球一流学府;而在他所主持的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他把那些游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穷孩子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样为一些孩子打开了通往全球一流学府的通道。据说,先后有8位穷孩子与那些富孩子一样由此进入到国外知名高校。

但在张轶超看来,这不是目的,他并不想让出国成为这些孩子的唯一通道,尽管每一位家长都渴望孩子赢得这样的机会。张轶超希望通过久牵的课程影响,让这些孩子柔弱的心灵变得勇敢而有尊严,进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通往全新生活的通道。

“我一直把自由视为教育的核心。”这是张轶超通常要强调的主张。在他看来,获得自由的途径很简单,就是为孩子接引更多的资源,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获得的知识是被筛选过的、非常单一的,你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你在一个多元社会和开放环境里获得各种渠道的信息,你才会加以选择和甄别”。

张轶超和他所在的久牵一直在努力创造这样一个自由选择和开放的教学环境。

    在双重环境中切换的“哲学家”

张轶超的生活一直与两类孩子联系在一起,一类是流动儿童,通常被称为“穷二代”;一类是国际学校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富二代”。

在平和双语学校和久牵教育机构,一边是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的准留学生,一边是连在上海参加中考资格都没有的流动儿童。多年来,张轶超就是这样在双重角色和环境中来回切换。

在平和双语学校的学生眼中,张轶超博学广闻,是一位“有哲学家情怀”的教师。而在久牵,他则用其温和有力的方式,改变着城市流动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白天的张轶超,与平和的“富孩子”们待在一起;夜晚和周末,带领着久牵的“穷孩子”放声歌唱。他想让“富孩子”们与“穷孩子”们一起交往学习,让“富孩子”们触摸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希望这两条几乎平行的人生线路能够在一出发时就善意的相交。但这一切并不那么容易。

与这些流动儿童的结缘,缘于10多年前张轶超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

2001年,还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他,去江湾镇给蚕宝宝找桑叶,彼时的江湾还没变成高档社区,处在一片荒芜破败中。那里还是由臭水沟、泥泞过道、简易搭建的木板房构成的世界,野蛮生长着的还有,聚居于此的外来务工者和他们的孩子。

在这个揪心的环境里,张轶超看到了横跨在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之间的鸿沟。于是,他萌发了为这些孩子做点事情的想法。回到学校,张轶超便发起组建了一支由复旦学子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主要工作是给这里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

2002年从复旦毕业,张轶超进入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担任国际课程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使久牵的志愿者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

“这两类孩子之间的鸿沟是什么呢?”他自问自答,“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差异,导致他们在教育的街口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我所做的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不需要靠关系或者靠钱才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因为这个世界上好老师总是稀缺资源。为什么我们不去创造一些共享的东西,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呢?”这是在自问也是在追问社会。

    “放牛班孩子”开启的春天

2005年,张轶超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开始专门做久牵的工作。

2006年,张轶超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张轶超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打动他的是其中的教育理念:音乐让孩子更柔软。于是,他有感而发,决定成立一支合唱团,取名“放牛班的孩子”。正是这个合唱团,开启了“久牵”的春天。

决定始于这一年的7月。“那几乎是久牵最困难的时期。”张轶超说,最初的资助人撤资,最初的志愿者纷纷毕业……训练了两个月,合唱队第一次登上了上海中福会少年宫的舞台。第一次演出,“放牛班的孩子”获得了10万元的捐助,也吸引了大量专业志愿者,合唱团由此得以继续下去。2012年,“放牛班的孩子”甚至登上了上海东方卫视的春晚,与姚明同台表演。合唱团的组建引起了社会关注,久牵也开始逐步从一个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了一个真正的公益组织。

今年1月7日,久牵在上海五角场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新年音乐会。久牵“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写给十五岁的自己》大合唱拉开了新年音乐会的序幕,舞蹈、戏剧、乐器演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陆续登场,整个音乐会从策划、组织到表演、主持,都是久牵的孩子,这让在场的人们欣喜不已。

这几年里,服务社里的志愿者换了又换,只有张轶超坚持了下来,与这些孩子一起不离不弃,他并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一路走来,张轶超的生活与这个群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久牵与这些孩子一起走过一条难忘的路——

2002年,张轶超租下久千公寓一套房作为活动基地,外来务工子弟有了交流活动的空间;

2006年,张轶超组建“放牛班的孩子”合唱团,这些孩子最终和姚明站上了同一个舞台;

2007年,各方志愿者纷纷赶来,音乐课、艺术课、媒体课……孩子们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1年,久牵走出第一个被UWC(世界联合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的外来务工子弟,名字叫王新月……

王新月的脱颖而出为久牵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门。第二年,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久牵学员都报了名。

久牵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安徽、河南、四川、江苏、山东等地。2011年至2017年,张轶超帮助8位流动儿童通过UWC考核,获得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让这些孩子走上了他的平和学生都在走的路。整整17年,张轶超的坚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弟看到,除了像父辈一样打工、开小超市,他们的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今天的久牵,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学习,到职业教育的职业规划,再到升学辅导出国留学,能够给这群孩子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张轶超尽其所能整合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横亘在久牵孩子面前的那条鸿沟。

    “自由地探索,表达,创造”

这个暑假,为期10天的久牵夏令营聚集了来自河南、安徽、云南等5个省份近300名学生,他们一起完成了线下学习与线上交流。线下学习中,学生们研习了18位历史英雄事迹,通过时代因素、技术因素、个人因素三个维度,了解英雄人物为什么被称之为英雄,举行了热闹非凡的义卖活动。总之,10天让孩子们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从书本知识到亲身实践,再从实践回归书本,在搜集资料和实践中锻炼了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亲身实践等多项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计已经成为久牵课程的重要特色。张轶超一直在改进久牵的课程,试图让孩子们在久牵可以遇见更多美好的事物。

早期,张轶超为久牵的孩子们开设两门核心课程,一是“读书课”,二是“成长课”。按照张轶超自己的说法,读书课不上课,而是给孩子们提供故事绘本、世界名著等各种精心挑选的书,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遇见真、善、美;成长课也从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直面一个个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去多元思考。

2010年,张轶超再次回到平和双语学校教授TOK课程。TOK课程是一门对认识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逐渐习惯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的多元视野。这样的课程实践为他不断丰富发展久牵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目前张轶超正在打造久牵的三大课程体系:第一是基本课程体系与大图书馆计划。久牵的基本课程有人文阅读与音乐艺术两大类,包括人文、科技、技能与音乐、美术。当然,上课不是唯一的形式,每年还有各种项目和实践活动,如夏令营、回乡之旅、缤纷假期、家乡拼图等。

“大图书馆计划”旨在打破学科知识的分界线,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通过核心要素、时间坐标、空间坐标三个维度把基本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在“大图书馆”平台项目中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批判性思考,拥有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是全新的评估体系。从平和双语学校的IB教学理念出发,张轶超取消了传统教育课程分数的评估方式,推出新的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6个指标: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技艺能力、社交能力与领导能力。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的量化方式,细化到任何一次课程或项目中。这样一来,对每个孩子的评估并不是由一次两次的分数决定。每次参加完课程或项目活动后,孩子都能在先前的课程评估基础上累积得分,这样便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清晰定位自己的所长所短。

第三是志愿服务积分体系。张轶超为来到久牵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服务,相应地,他觉得孩子们需要通过志愿服务置换获得资源的机会。比如扫地、客服、支教……他们会得到志愿服务积分,用积分兑换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一张音乐会门票。

“如果说为了达到平等,久牵去募集一笔钱,让孩子们也能去迪士尼乐园玩,我觉得这不叫平等,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善心而已。”张轶超的思考总是更深一层,“我想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真的平等”。

从课程到评价,从课本到实践,从整合志愿者的师资到开发教育APP,张轶超已经构建起一个新型的、独立的“久牵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让这些流动儿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美术作品,不定期参加音乐剧、儿童剧活动,走进500强名企并且拥有实习机会。

张轶超的实践,其意义早已超出教育公益组织的范畴。“久牵的使命不是给这个群体贴上一块迪士尼的卡通创可贴,用那么一点可爱与善心来装点这个世界。久牵的真正使命在于,满足这样一些心灵对知识的渴望,帮助他们获得实现自我的信心与能力。”张轶超说。

今天的久牵更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自由地探索,自由地表达,自由地创造”是张轶超确定的久牵校训。他在一切细节里给予孩子们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探索这个世界是可以完全基于自己的意愿来实现的。

久牵的孩子们都知道他们的张老师最喜欢美国诗人希尔弗斯坦的那首诗歌《总得有人去》,这首诗曾经刊登在孩子们自己的刊物《小草在歌唱》上: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有些昏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八哥、海鸥和老鹰都在抱怨,

那些星星已经老旧而锈蚀,

想换新的我们买不起,

所以请准备好你的抹布,

和你的打蜡罐,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在2017年“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上,张轶超又一次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因经济条件、地域条件或运气而在教育上受到差别对待,都可以通过教育与司马迁纵论古今,与亚里士多德讨论政体优劣,与祖冲之演算圆周率,与伽利略观察星空,与亚历山大征战四方……基于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出一套跨越空间、时间限制的智能化教育系统,从而令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伙伴,让每个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自由地表达,自由地创造……”

这是一种确认,人们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行动。

《中国教师报》2017年09月13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