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唯有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教材的解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开展体验式阅读。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是自己先读文章,而是先看参考书上的讲解,看教学资料上的解读。教师上课时,满眼看到的都是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这种高度功利化的阅读,没有真正的阅读美感、阅读享受,也就失去了阅读的真实。
我在教一篇文章之前一般不先看别人的解读,而是自己先慢慢品读,这种阅读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才能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教《鱼我所欲也》一文,经过三轮教学,我终于读懂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案例说的应该是人的“自尊与面子”,而不是“义”。孟子所讲的“义”是指人们遵守的东西,是人们应该走的“路”。而案例中只是一类人不愿迁就、不肯附势的表现,这种行为充其量也只是个人的“自尊与面子”问题,为此而“舍身”,并不能看作“取义”。而且这种做法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哪一个是“鱼”,哪一个是“熊掌”?我将此观点向学生阐述,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体会。
抓关键性句子。关键性句子有时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对参考书等资料上的观点,教师可以遵从但不能盲从。
在教《台阶》一文时,我发现这几句话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很有味道:“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有人说这篇文章表现了父亲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我觉得上面几句话才是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父亲渴望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所以这篇文章的着眼点在台阶,落脚点在地位、尊严。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严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地位,赢得尊重。父亲造的台阶高了,地位就真的高了吗?精神真的满足了吗?文章中,父亲没有特别高兴,坐着就感觉不舒服,于是一级一级往下挪,直到最后一级。父亲日夜造台阶不是满足物质层面的需要,而是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然而用物质的方式来实现精神上的满足注定是要失败的。当物质条件改善时,精神并没有随之攀升,他就永远无法登上九级台阶。所以我据此对学生进行讲授,同时也写了一篇文章发表。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的问世都有作者的写作动机,当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后,往往就能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传达的心声。
比如,教《散步》一文,我在收集资料时意外发现这样一段话:2004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作者莫怀戚,《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是既尊老又爱幼?他回答道: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实际上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所以,作者写作的初衷其实是缘于对生命的思考,在对生命的珍视中演绎亲情、孝道和责任。据资料显示,此文写于1985年,作者的父亲刚去世,全家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作者在文章中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父亲相处几十年,说离开就离开了。作者既感慨生命的短暂,又感慨生命的脆弱。然后,我就从生命的角度在文章中找例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材包含很深厚的内容,教师平时只要认真读、用心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高塘镇吴集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