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份有支撑力的学习任务单

——探索博物馆课程教育功能提升的关键着力点

作者:□ 胡 灿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博物馆是大众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015年《博物馆条例》颁布,在新《条例》中明确指出博物馆的三大目的:教育、研究、欣赏。即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到了首位,博物馆将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堂”。如今,全国各地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博物馆课程实践过程中,往往有部分学生存在“观而不学”的现象。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如何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的教育功能,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以下是我在设计学生走进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探索与思考。

学生存在“观而不学”的现象并非偶然,我曾经回顾组织过的几次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我是否对博物馆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是否进行了博物馆课程的整体规划?我是否在学生走进博物馆之前做好了整体方案设计?我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是否思路清晰,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难易恰当、梯度进阶合理,设计的小组探究任务是否形式新颖,能否吸引学生眼球?我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是否有评价体系支撑?

当我尝试思考这些命题时,也开始努力朝这些方向改善,有意识地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并力求合理化。在实践探究中,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需要整体设计方案,关键着力于设计课程学习任务单,同时围绕课程学习任务单做好充分的配套支持工作,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兴趣度和学习有效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助力学生在博物馆课程中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持续助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规范设计学习任务单模板

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过程的重要抓手,参观博物馆礼仪规范、探究目标、探究路径与线索、评价量规、方法引领,都可以在学习任务单中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及个人对任务单的功能定位进行模板设计,同时针对某一次博物馆课程可以做栏目调整。对于我所在的团队而言,我们将学习任务单定位兼具学生行为习惯及学科学习探究方法指引两种功能。

因此,我们在学习任务单设计模块上做了探索和逐步改进。在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我们在外出活动的任务单设计中,将“博物馆参观礼仪”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科学习探究方法引领上,我们设计的任务单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探究主题、学生信息栏、导言与知识链接、知识引航、馆中发现、拓展实践、学知结合、思考延伸、集体创作与评价量表等。这些栏目的设置会根据博物馆的个性特征进行选择与调整。以学校曾经组织的一次“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感,我们将学生分成了两条不同的参观和体验路线,同时根据个性化路线设计了两份不同主题的任务单,两份任务单在“导言”“知识链接”“博物馆礼仪”部分内容一致,同时都有集体创作主题及相应的评价量表,其他板块则根据主题和藏品情况,从中挑选可以开展的活动进行设计。

    分层级、内容形式并重

在学科探究方法引领模块,各个环节的设计也需要教师团队多次打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每个栏目本身的知识与能力梯度,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层级情况,设计难易度不同的探究任务,同时也应考虑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内容本身的设计方面,建议教师可以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维度进行设计,不一定每次都要一一对应,可以选取其中几个能力层级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能够助力学生进阶学习,从易到难,既给学生支点,又能搭建深度学习平台。

从形式设计方面,每个任务单设计教师都应换位思考,从学生的体验感出发,既有查找类任务,又有体验类任务,既有可以个人单独完成的任务,也有个别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走进圆明园”“走进印刷博物馆”,这两次实践活动都设计了一个需要集体分工创作的任务:“走进圆明园”活动的学习任务单设计中,教师根据8个不同的小组设计了8个不同的探究任务单。通过教师的线索引导,学生寻找到探究任务的具体地点,同时在这个地点完成拍照、利用学习配备体验、梳理讲解词、进行讲解视频录制,小组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继续合作探究,形成最终的成果展示。“走进印刷博物馆”活动,同样在任务单的“分析”“创造”层级,我结合学生对于微信的熟悉度设计了适合学生特点的探究任务,请学生以被中国印刷博物馆聘用为“官网设计师”或“公众号的微信运营官”的身份,为印刷博物馆的官网或公众号的栏目、内容、形式做规划设计,以此传承中华印刷文明。这项活动的设计很受学生欢迎,小组成员模拟设计师的身份进行规划,有一种独具的使命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综上,我们将探究任务设置的形式定位不局限于纸笔完成,而是需要团队共同体验完成。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是学生所能适应的探究方式。这样的体验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了特长,几次探究活动下来,小组成员的默契度、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注重博物馆课程的双向互动

在学习任务单的整体设计上,我们力求实现一种转变:把博物馆原来单项传播学习的场所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场所;注重互动性:学生与展品之间的互动,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力求更多的连通:如展品、课本知识、学习体验的连通……实现学生从博物馆学习的单项研究到双向互动。

比如,起初设计任务单的时候,我们请学生去查找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藏品,思考两者的局限性。再修订反思任务单时,我们发现这两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第一,内容设计停留在查找思考上。第二,非常枯燥,对于学生而言,看到此任务单,探究度、兴趣度提不上来。修订之后,设计如下:

双向互动的任务设计,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大大提升,不仅在探索中充分调动了学科知识,同时在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素养也充分体现。

    根据学习全过程做好学习配套

博物馆课程的学习,虽然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单,但任务单背后相应的学习配套也不能忽视,这是任务单的重要支撑。整个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细致执行以下配套流程:第一步,行前教师踩点;第二步,制定学习方案;第三步,设计学习任务单;第四步,小组培训与行前准备;第五步,结合任务单实地考察;第六步,小组作品制作与展示。

在多个环节中,详细周全的学习方案是前提,学习方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主题、学习目标(教师、学生)、实践活动阶段推进安排表、学生学习过程、实地考察安排。整个学习方案紧扣课程目标,关注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目标,体验全过程。我们制定的学习方案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纲,目的在于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同步,知晓学习目标,以终为始。此次学习目标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环节的目标设置,同时学生有特定的三维目标,教师同样也有特定的个性目标,我们希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组织能力还是教师基本功都有所提升。

学生培训与准备是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支持配套工作。学生培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包括阅读学习方案、学习任务书、评价量表;如何合理进行小组分工;准备工作指导与分享;查找任务书相关资料指导;博物馆现场体验小组合作指导等。这部分要求教师团队细致进行,是小组合作的重要支撑。

做好了以上配套工作,小组实践探究成果的展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悄然发生改变的现象,通过我们的方案、任务单、小组培训、集体创造,学生从原来的无驱动到以终为始,目标明确;从原来的单向传播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从原来教师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从单一资源的利用到整合多种资源。

在博物馆课程的规划与探索中,教师还能挖掘到许多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学习任务及背后的学习配套支持确实是支撑教师、学生学习的关键着力点,对于正在探索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系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2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