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童心”李镇西

作者:□ 柳袁照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这几天,见到的美景让我舒心又惊讶。很平常的地方,天天相遇的地方,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日子里相遇相见,一切都会不一样。初夏时节,江南的浓荫已经可以蔽日,我踏进静悄悄的校园,草地、树木、角落里的小花小草,一派盎然。

我坐在一边,读李镇西的随笔《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是大家所熟知的教育名人,我与他相遇、相识近10年了。我知道他语文老师做得很好,班主任做得很好,校长做得很好,课上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恕我直言,怎么个好法?我不是很清楚。上个月他到苏州来,虽说已是第三次见面,还是有点拘谨,尽管甚欢。走在西花园的时候,我们站定,说起“新教育”,他竟瞬间严肃起来,对我说:我们提倡“新教育”是为了消灭“新教育”。一句话,让我肃然起敬。他说:“教育”本身这个词是神圣的,只是现在被异化了,“教育”这个词的前面本来是不需要加什么定语,“新”“愉快”“幸福”等,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以后,到了“教育”真正回归本意的时候,那些定语自然要消失。一席话让我汗颜,我们推进所谓的“诗性教育”,不也当如此?惭愧,惭愧。

从一句话上,我看出了自己与李镇西的差距,我似乎也才真正认识他。我从网上购买了李镇西的教育随笔《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到了需要补课的时候了。拿到书,先读他的(《代序:是否还保持着最初的童心》),几行文字后,我不由得惊醒地敲起了桌子?请看这段话:“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校了,我朝教室走去。‘老师好’,一个声音响起。我没有反应,继续朝前走。‘老师好’,声音大了一些,我仔细一看,是迎面而来的一个男孩发出的,他分明是在对我说。原来是在向我问好啊!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好’,那份激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因为这声问候提醒我,我已经是老师了,以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对我说:‘老师好’!那一刻,我的眼前春暖花开。”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立刻想到了台湾作家张晓凤的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写她第一天送儿子上学的情形:“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同样,那天的李镇西是一个青春的人,怀揣清纯、坦荡、充满美好的理想,走进了校园,面对一声声童真的问好,那种激动、那种激情,在现实功利的学校教育面前,还能坚持多久?

30多年过去了,李镇西还是那个李镇西?还是那个走进校园,面对一切,如同面对“春暖花开”的老师吗?

我似乎看到张晓风的儿子,几年之后还是那个一身“童心”的孩子,而李镇西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也仍然没有改变他的本色、本真。仅仅这篇代序,就足够打动我心。

当下,许多事物都是改变容易坚守难。对本真的坚守、本质的坚守,不是这样吗?而李镇西这几十年来,做学校、做老师、做校长,最可贵的是什么呢?李镇西在2014年6月8日整理这篇随笔留言中说道:“我最近在整理文稿时发现,童心,是我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读者还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频繁地读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是自然而然从我笔端流出来的。”

我找到了答案!李镇西身上一以贯之、数十年坚守的就是这“童心”二字。书的最后一篇《你们是我永远的青春礼物》,写的是他所带的初中1987届未来班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他一一回忆这些曾经的学生,调皮的、聪明的、懂事的、不懂事的,所有洋溢着“童心”光彩的少年形象,在文中栩栩如生。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