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建设课程群,突破碎片化改革的局限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热情比较高,但是“碎片化”“大杂烩”式的课程改革普遍存在。在与中小学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校课程改革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不贴地。许多学校没有课程情境分析,“空降式”课程开发,不基于学校实际,没有文化意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无目标。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不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育人意识相对较弱,育人目标与课程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接。三是碎片化。一些学校杂乱无序的“课程碎片”以及随意混搭的“课程拼盘”,难以发挥整体育人效果。四是“大杂烩”。学校虽然开发了许多课程,但对课程无合理分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相对较弱。五是弱关联。学校课程各要素之间弱关联,没有必然联系,逻辑性不强,浅尝辄止。

如何解决课程的碎片化、大杂烩问题?我们采取“课程群”的思路与方法来有效解决。

什么是课程群?课程群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一般来说,课程群可以分为知识型课程群、方法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其中,知识型课程群多由学科知识课程组合构成,而方法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则更多地表现为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组合。

随着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指向,学校在课程改革时更要考虑学生素养发展的完整性,而构建课程群已成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中小学如何构建课程群?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聚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聚焦育人目标,聚焦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

我们可以用“课程矩阵”来确定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效应,运用交互效应矩阵理论的运算方法,分析课程与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以确定课程对目标支持程度的信息,获得建构课程群、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一般地说,我们可以将课程对目标的支持程度分成4个等级:4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对其具有直接的依赖作用。3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课程。2表示该课程对某项目标具有一般的支持作用,即该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起某种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也起重要作用。1表示该课程与某项目标无关,或以很小的概率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起支持作用。

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结构以及如何培育是学校建设课程群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优先发展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支持作用的课程,其次关注对某项目标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课程,最后再扫视对某项目标具有一般支持作用的课程,而与某项目标无关的课程则无须过多在意,要突破学校某位教师会什么而开设什么课程的思维局限。

其次,建构链条。确定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之间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以及自成体系。

从技术角度看,我们同样可以用“课程矩阵”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效应,确定学习一门课程对学习其他课程的影响作用,由此给出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课程的关联指数,获得课程间的依赖指数。依赖指数可以分为无、低、中、高4个等级,依赖程度高的课程一般应靠后安排,即“后续课程”,而依赖程度低的课程既有可能是应提前开设的基础课程,也有可能是相对孤立可灵活开设的课程,即“前继课程”。

“前继课程”与“后续课程”的链接构成“课程链”。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引入“课程链”的概念和方法,将“前继课程”的实施效果放在整个课程群中进行衡量,以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

很明显,反映课程关系的支持指数与依赖指数是两个重要参数,为课程群的组合、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是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再次,组合搭配。课程群建设是各门课程知识体系的重组,要对课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脱节的内容进行弥补,进而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集群”进行系统学习。

因此,课程群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即根据学时的配比度与开课时序,各门课程在整体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安排课程。教师通过标明课程开设先后顺序、课程时量等逻辑关系来描述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经过这样的组合搭配,有助于揭示课程之间的重复、脱节、断线和时序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

最后,整合优化。“关联”和“整合”是课程群的基本特征。“关联”主要反映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对接与优化。

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我们应通过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将不同课程联系在一起的主题,对多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删除过时的以及重复的内容。课程群汲取了“整体教育”理念,采用具有较强逻辑关联性的课程分类和组合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寻求合理的课程框架,是迈向“课程体系”的必要途径。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学校教师在同一学科或主题基础上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既要注重知识基础,又要重视能力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启迪思维、激发活力、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3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