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听了部分教师的校内公开课,总觉得哪些地方不妥。思索再三,我忽然发现,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打造、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各不相同。
一年级语文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李老师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
李老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给每个学生机会;写生字时,李老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在教“也”字时,从音、字、词、笔顺、句等方面着手,思维不断发散,学生乐趣多多;此外,李老师还不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整节课上,教师富有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五年级数学课《分数与除法》,邓老师用课件导入,复习整数除法的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邓老师通过生活中分月饼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还保留一定的学习欲望。
之后,邓老师反复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把n个月饼平均分给m人,每人分得几分之几),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时已经没有几个学生在学习了。
评课时,有几名听课教师指出,数学课固然不能离开生活,但教师如果只顾知识传授,把简单知识理论化,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王老师的二年级语文课《画家与牧童》,教师用学生的绘画作品展示导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王老师让学生标自然段、读课文,带领学生简单分析课文。此后,王老师领着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学生再读课文,深度理解课文。教师就这样抓住知识点不停地讲,课堂渐渐变得沉闷。
纵观这三节课,教师对知识的把握并没有问题。但是相比之下,李老师的课堂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即使讲得再精彩,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课堂效果肯定不会好,特别是小学生的课堂。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每堂课上学生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他们的思想不停地与知识碰撞,才能擦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为师者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们玩电脑游戏,为什么没人教没人督促,他们也能迷恋成瘾且自学成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打造的课堂如果能像玩游戏一样快乐且有趣,学生的思想时刻被教师激发,那样的课堂效果肯定不错。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儒教村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