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家访,奏响育人“最美和声”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以前,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只知道玩,家访后,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重视,自己知道主动复习功课了。”江西省弋阳县叠山学校二(1)班学生孔泽希妈妈盛丽红向记者讲述了孩子的变化。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2016年5月,江西在全省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一年多的时间下来,看似小小的家访,访出了教师育人新活力,访出了“校家同创”新合力,访出了乡土文明新高度。

    家访让传统法宝“老树发新芽”,访出教师育人新活力

叠山学校校长曹文说,针对学校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一现状,学校除了海量普访、主题家访、暑期探访外,还开展了特殊夜访活动。

一次在夜访中的场景,至今令教师赖巧英印象深刻。有个叫张小慧的女孩,平时在学校乖巧,但成绩一般、不太合群。那天教师夜访,却听到孩子对家长咆哮:“你又没读过书,有什么资格说我成绩不好?你走开,别管我。”赖巧英走进家中,才知道孩子不为人知的一面:由于家中贫困,孩子从小自尊心强而且又非常自卑,觉得为什么偏偏是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破烂”家庭。后来,赖巧英与张小慧耐心沟通,并在多次家访后持续跟进,与北京义工团队联系,对小慧家庭开展了帮扶和救助。

“现在小慧的变化可大了。感恩日为同学举行家务活动分享会,对父母孝顺,与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赖巧英兴奋地说。

这样的家访事例还有许多。通过家访,教师育人的活力也被激发出来。

“虽然晚上9点多才回到学校,但我了解到佳琪的家庭状况和思想情况,心情沉重,我以后要多关注这个孩子。”叠山学校曹老师在家访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马代雄,江西抚州实验学校八(12)班学生,瘦高的身体,戴一副眼镜。如果不开口说话,根本感觉不到他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原来,他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进入初中后,学业的压力、与同学沟通的障碍,让马代雄对读书产生了恐惧,甚至几次对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班主任廖传华的家访打破了这个僵局。那天晚上,廖传华对家长说:“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陷当负担,多一点阳光心态,孩子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不仅如此,廖传华与其他任课教师专门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对小雄提供帮助,尽可能找时间为小雄开“小灶”,要求其他学生多和小雄相处,不要让小雄感到孤独。

小雄进步很快,现在的他不仅性格开朗,而且还获得了全校“三好学生”“最美少年”“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光荣称号。

在江西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将家访的形式形象地比喻为“114”。1,代表上门实地家访,向教师发放《家访问卷调查表》;1,代表社区家委会群访,就某些家教问题召开育人沙龙;4,代表交互的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对父母均在外地的学生采用电话家访、微信采访、QQ群访等,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教师家访升华了教育的意义,唤醒了教师的育人激情,找到了教师工作背后的成就感。”谢为民说。

江西省抚州市教育局局长吴建发将全市推开家访活动总结为“四访四问”模式,即“访学问询、访大问小、访贫问苦、访家问计”,为了突出教师家访的实效,全市将教师的《家访记录本》、家访心得体会、总结材料作为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我的家访故事”“我的家风故事”演讲比赛、精选文章专集出版工作也将于近期启动。

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程裕秋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从2016年5月起,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了“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8万余名教师参加了家访,覆盖284.3万户家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残疾学生家庭等全部到访,特殊群体受益率达到100%。

重新拾起家访的法宝,让“老树发新芽”,产生的效果有目共睹。程裕秋欣喜地说:“家访,访出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访出了家校合作育人的新篇章,撑起了孩子身心健康的保护伞,成为带动优良家风建设的助推器。”

    家访搭建学校、家庭“爱心桥”,访出“校家同创”新合力

长期以来,社会总习惯性地将教育的重担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家长只不过是配合者、旁观者。但弋阳县教育局局长方华在家长大会上的一席话,让家长茅塞顿开。“打个比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同开股份公司,学校教师只是CEO,学生家长才是董事长;对孩子来说,学校只是阶段持股人,家长才是终身持股人。”自此,“合伙人”言论在弋阳深入人心。

弋阳县曹溪中学每年“三次特殊家访”深受家长好评。每年腊月二十六前后,打工家长纷纷回家过年时,学校会逐村逐户进行家访,汇报子女学习、生活状况,共商孩子教育问题;每年正月初八左右,邀请家长带孩子来校“回访”,为学校挑毛病、提建议;学生考试以后,家校联动分析孩子学习得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圭峰镇初级中学针对80%的儿童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只管吃穿不管习惯养成等问题,到孩子家长打工集中地浙江义乌、浦江召开了“跨省家长会”。有些家长会后久久不肯离去,围着教师问学习、问生活。

在江西抚州,家访活动与2006年实施的“校家同创”工程有机结合,奏响了协同育人的“最美和声”。

针对留守儿童缺少有力监护的问题,金溪县第二中学从2015年开始,将党员学习教育与教师师德结合起来,创新育人形式:全校61位党员作为“党爸”“党妈”,与在校住宿留守学生结对帮扶。

七(9)班的年轻语文教师乐丽颖,今年成了4个学生的“党妈”。刚开始与学生小任接触时,留给乐丽颖的印象是“特别爱打架,脾气暴得很,谁都不敢动他”。但此后与小任的无数次谈心,乐丽颖却对这孩子越来越心疼:“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小任,得到的温暖太少了。”乐丽颖经常到寝室教小任整理内务,教他包水饺、辅导他功课,还专门在学校开辟出一块种植园地,与他一起劳动。

“现在的小任可是好学生,语文成绩经常考第一,也变得乖巧懂事了。”乐丽颖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学校的“党爸”“党妈”精准帮扶留守学生开展“一班四生六活动”,即一名党员教师结对一个班级的四名留守学生,并常态化开展六项活动:建立结对家庭档案,共读一本校本教材,共护校园一片绿,共同体验生活场,假日走进大自然,奉献爱心各行一善。党员教师的深情厚意,如一股股温泉在留守学生的心间流淌和润泽。

在抚州市东乡区第三中学,校长黄文龙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新时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并将“校中建家”作为探索和实践之旅。

黄文龙告诉记者,所谓“校中建家”,就是扩大和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动“揽”到学校来做。“校中建家,一个班级成了一个大‘家’,一个寝室、一个餐席、一个学习小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班主任、任课老师成了他们的‘父母’,同学成为他们的‘兄弟姐妹’。”

在“校中建家”的留守儿童公寓里,记者看到了洁净的洗衣房、资料丰富的阅览室以及放置多部电话、电脑的亲情聊天室。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重自信,享受到了‘家’的温馨。”七(15)班学生王承说。

“开展家访活动、实施‘校家同创’工程,让我们找到了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吴建发说。

    家访兴家风、淳民风,访出乡土文明新高度

每到周末,江西的“小手牵大手”活动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教师带着学生去村庄进行环保宣传,为乡村带来新的乡情美味。“卫生好了,现在一进村庄已看不到什么垃圾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他们从麻将桌走向了书桌,将酒柜改成了书柜。”师生们不约而同地表达这样的感受。

如今,江西省的乡村和家庭反哺教育的良好态势日益显现。

记者走进弋阳县葛溪中学,刚好赶上学校举办“神奇龙舟”活动。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在龙舟上自由地划桨,并伴着船工的号子声。校长路光生介绍,学校的许多活动都是家长带动学生自发组织的,如腰鼓队、十字绣、舞龙灯、葛河文化社、跳绳等。

采访期间,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奶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聊天中得知,她是学校腰鼓队活动的传授人。这位从葛溪马安小学退休的教师叫骆一萌,在教师家访中了解到学校要开一些本土特色的活动课程,她二话不说就带着文艺宣传队的两位老搭档来到葛溪中学,帮助学校筹建腰鼓队。如今,每到周一、周三下午的活动课,学生总能看到骆奶奶精彩授课的场景。

记者问骆奶奶这样大老远跑过来累不累,骆奶奶笑呵呵地说:“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体质增强了,农村‘失传’的手艺捡回来了,我也值了。”骆奶奶还悄悄告诉记者,以后还要把江西舞蹈、太极拳、功夫扇带到学校来,与孩子们“再成长一次”。

八(2)班学生家长陈狄财告诉记者,他多年来都是学校的免费“安全员”。每到暑假,江西葛河边河水猛涨,村庄塘、湾、沟渠太多,陈狄财怕孩子们掉到水里有生命危险,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到河湾边巡查,为他们的生命安全筑一道防线。

家访带来好民风、好乡风的事例远不止这些。曾经当过4年村支书、民兵营长的老大爷张四龙,3年多来甘愿将自己所产的“无公害粮食”低于市场价卖给学校。他对记者说:“看到老师把娃儿们照顾得好好的,他们那么敬业,我要让他们吃上放心粮食。”每到清明节、中秋节,张四龙还与村民们自发为老师送来清明果、麻籽果;农闲时为学校种树、浇肥、除草、修理门窗。如今,年近七旬的张大爷还兼任中畈中学的家委会副主任。

在朱坑小学校长丁文福的记忆里,以前乡民对学校可没有如此好态度,家长、村民来学校“扯皮”的也不少。现在,每当新教师去学生家里家访,村委会干部主动带他们“走村进户”。

采访中,弋阳县朱坑镇上童村委会主任、朱坑镇上童小学家长委员会副会长童文和告诉记者,2013年以前,上童小学只有70多个学生,由于学校地处偏僻,村民们不愿意把孩子放在本地读书。“这么大的村庄,都跑去外面读书,让我这个村主任好揪心。”后来,通过家访,镇党委书记、村长、家长与爱心人士联系,成立了爱心助教基金会。直到今年,爱心善款已累计60万元,对助学促学形成了长效补充机制。

“看到优秀教师回来了,学生生源回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我这村主任也安心了。”童文和说。

“孩子成长需要‘三足鼎立’。学校先要做好自己,树立良好校风,再往前一步,关注和影响家庭,再往前延伸去改变社区、村民,影响社会。看似小小的家访,却是小教育撬动大社会的法宝。”弋阳县教育局局长方华道出自己的体会。

江西省“万师访万家”活动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后还会有哪些长效机制建设促其惠及千家万户,更好地淳民风、正社风、清国风?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万师访万家’活动要与‘两学一做’、教育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家校合作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