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师德建设重在“知行合一”

作者:□ 汪海燕 发布时间:2017.06.28
中国教师报

师德建设是教师成长的“牛鼻子”,为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师德建设的文件,以加大师德建设的力度,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然而,读文件、谈感受、表决心、作承诺……一摞摞的师德文件学了又学,读了再读,成了师德建设活动的普遍做法。有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总是“只学不做”,对师德建设坐而论道,一味地上传下达红头文件。

“纸行不动”的师德建设机制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纸老虎”,其威慑力也“荡然无存”,极易产生师德不端的“破窗效应”,导致师德违规行为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在静态化师德建设中,管理者讲得“滔滔不绝”,教师却听得“昏昏欲睡”,师德建设极易陷入“左耳进右耳出”的尴尬现状,难以入脑入心。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重视师德建设的实践导向,倡导“知行合一”,为教师师德的行为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师德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师德修养不是“读”出来的,必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师德建设要改变偏重说教的倾向,“说到不如做到”,倡导师德践行。要想让师德建设在广大一线教师中“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亟须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口严、出口畅、管得住、作用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德建设唯有抓住实践的“引擎”,才能引起广大教师的情感共鸣,才能让他们对师德规范形成道德认同,纠正对师德建设的认知和行为偏差,切实内化成教师的师德修养。

从长远看,应强化师德主题实践,着力提高教师对师德规范的践行能力,让高尚的师德行为融于心、践于行。

首先,师德建设不能“大而空”,应坚持以当前社会和广大家长反映的师德热点难点和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师德修养目标为导航,以师德实践为抓手,注重强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反思和慎独,驱动教师在师德反思中走向规范。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创新师德建设方式,让师德建设在基层“接地气,聚人气”。

一方面,要及时把本地区涌现出来的师德典型请进校园,让师德标兵现身说法,与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讲讲他们是如何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并一步步成为师德榜样的,释放师德先进事迹的感染力,进而激发基层教师的师德共鸣。另一方面,师德建设与日常的教育生活不是疏离的,而是融合的。要定期组织开展关爱贫困生、志愿服务、义务支教、寻找身边的师德榜样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师德建设从纸上走向现实,给教师搭建广阔的师德实践平台,增强师德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锤炼和提升师德素养。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对师德不端行为的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力度,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抵御和防范师德不端行为的能力,引导教师自我加压,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矫正自己的言行。

总之,“只说不做”的师德建设注定走不远,师德建设要变成教师鲜活的教育实践,要创新方式、转变观念,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基层学校“软着陆”,驱动每个教师自觉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