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骆健松 周建国

发布时间:2017.06.28
中国教师报

暑假即将到来,又到了教师培训的旺季。每到这时,各类教师培训如火如荼,成了当下中小学的一道风景。但风景背后,教育乱象依旧。譬如,不少教师仍被应试绑架,学生负担居高难下。培训过后,这些老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不少学校还是为完成任务而培训,教师都是为学分而学习。培训规避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缺失与教师核心素养的对接,也找不准教师的真正问题需求,致使培训乏力。

教师培训之所以出现这样“虚假的繁荣”,有多方面原因。

其一,上级教育部门和专家急功近利,缺失问题意识。无论顶层设计、培训方法和内容,总是按照主观意愿去设计,不做调查研究,不倾听教师的想法。教师为何“满堂灌”?他们为何职业倦怠?“问题学生”为何有增无减……对诸如此类问题,多半熟视无睹,很少有人深入调研、追问和探究。也因此,培训往往“绕道而行”。

其二,培训主题翻新太快。当下不少培训虽然“紧跟”时代潮流,主题花样,内容“新鲜”,譬如今天抓读书,明天抓思辨力提升,后天抓教育写作……由于主题刷新快于“翻书”,导致教师应接不暇。至于培训以后,教师究竟改变了多少?就不得而知,更没人深究。

其三,培训主体依旧缺位。教育要转型,教师应转型,培训先要转型,教师应担当培训主人。可目前,除了报告的“满堂灌”,示范课的“一刀切”,专家和名师的频频亮相,信息单向传输,教师们缺失“登台唱戏”机会,缺失互动、交流、沟通和对话平台,缺失教学行为诊断、反思和纠错指导者。培训中,教师始终是“看客”,“缺失‘呛水’机会,他们能学会‘游泳’吗”?

其实,如果领导和专家稍稍深入到教师中就会发现,培训要解决的“真问题”确实不少。当下不少教师思想迷茫,平时缺读书、少理论,缺失文本解读和拓展力,缺少选题命题基本功,课堂教学枯燥,作业重复低效,考试强度大,也致使学生厌学。这些棘手问题不仅威胁学校,也在挑战教师。

为此,培训部门和学校应聚焦问题,降低培训重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化危机为培训资源。其实,层出不穷的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技术,已为教师培训创造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大数据和云技术更成了教师发展的公共资源;学校应抓住契机,打开窗口,加强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平台建设,及时上传优秀教师的课堂视频、优秀课件和各种资源,引领教师积极参与线上线下交流互动,让教师缺什么补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获取什么,使教师更有培训话语权、选择权,让大数据真正成为教师全天候可以应用的教育智库,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开放大学,成为教育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各级教科研专家和师范院校教授,要勇立教改潮头,义不容辞当好“高端智库”,以培训和引领教师发展为己任,为培养名师、培训普通教师奉献智慧和贡献力量。同时,要多开展“内生性”的教师培训,当下中小学要改变应试格局,亟须名师、骨干等种子教师的责任担当,更需要普通教师的自我觉醒和提高。

课堂是动态问题生成的源头,是教师专业、精神提升和生命成长的根基,也是“智库们”化问题为课题、出成果的基地。“智库们”要与教师们“同坐一条板凳”,走进课堂,帮助发现、挖掘、聚焦并破解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说课、上课和赛课,一起听课、评课,磨课、磨题,研究考试和学法,帮助他们反思改进,提高选题、命题能力。

除了培训,利用假期的闲暇时间,让教师多读书也是正途。教师的专业和教学自信来自读书,校长要端正教育思想,不惮于下“慢功夫”,保障教师的读书时间,引领他们以“慢而不息”的韧性精神,坚持读好教材教参、经典和文史哲,读好生活、社会和学生等活教材,在“读、思、做、写”中涵养书卷气。

说到底,“教、研、训”只有聚焦和破解问题,基于实践、高于实践又反哺实践,才能真正受到教师欢迎并产生实效,促进教师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