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要谈到PISA,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哪个国家占据第一,自己国家处于什么位置。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从2000年开始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进行测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PISA的关注焦点是排行榜的变化。其实,PISA不仅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进行测评,近年来开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学生的幸福感。
2015年,PISA测试采用学生自陈式报告形式,询问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给学生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许,并且把学生在心理上对他们生活的总体评价界定为“生活满意度”或称之为“幸福感”。今年4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学生幸福感评估报告——《PISA2015结果(第三卷):学生的幸福感》,报告以参与2015年PISA测试的72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名学生为样本,首次对学生幸福感进行了系统测试,以期引发人们对学生幸福感的持续关注。
幸福感测试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试相互关联
目前,国际上对涉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幸福感关注并不多,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每4年发布一次的学生健康行为报告,内容主要是欧洲和北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幸福测评结果。而目前世界上运用最多的幸福感测量工具是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制定的幸福感测量表,测量指标包括个体、物质和可持续三个层面。其中,个体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状态、生活与工作的协调、教育和技能、社会联系、公民参与和治理、所处环境的质量、个人安全等都与个体幸福密切相关,物质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和财富、工作、住房等,而幸福感的可持续保持需要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
PISA所进行的幸福感测试,对象是15岁左右的学生,他们处于发展自我决策能力、心理自我意识构建和关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尽管大多数测试量表从成人的角度进行测量,但在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提及怎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好生活时,他们最常提及的词汇是朋友、家人和教师。在PISA幸福感测试中,所谓的幸福感是学生能够感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即心理、认知、社交和身体功能的正常和持续性发展。
其中,心理方面的测量因素包括:学生感受到的生活目的、自我意识、基本情感状态、情感力量、心理幸福感与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效能。从身体方面来讲,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参与的体育活动和饮食是否规律;从认知层面来讲,关注学生是否是终身学习者、是否是积极的学习者、是否能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否具有批评性思维能力等,同时结合PISA成绩测试中的数据,重点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压力与学业压力对学生个人情绪的影响;从社会和社交层面来讲,关注学生与外界的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学生对自己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的公正待遇以及在学校是否遭受欺凌等。
从PISA幸福感测试量表可以看出,教师、同辈群体、学校环境、社区和邻里、住房资源、家人等成为与学生幸福感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因素,而社会文化、教育政策、经济和社会政策、技术和创新、微观经济和政治环境、收入、全球问题、不平等问题等成为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间接因素。同时,PISA幸福感测试既涉及积极正面因素,比如兴趣、参与率、成就动机等,又包含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表现不佳等,并尝试将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试与幸福感测试相互关联。
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和成绩垫底学生的幸福感差不多
在PISA幸福感测试中,对生活的满意度分成0-10个衡量维度,0-4属于不满意,5-6属于一般满意,7-10属于满意,9-10属于特别满意。在参与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平均值达到了7.3。其中,多米尼克、墨西哥、黑山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平均值超过8。我国参加2015PISA测试的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个地区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只有6.8,日本和韩国参与测试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只有6.8和6.4。由此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幸福感普遍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有差异。在北欧、法国、德国和中国等,幸福的意义可能与幸运相关;而在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幸福与个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相关。同时在一些国家,人们很愿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开心与快乐,而有些国家的人并不会随意流露。
PISA幸福感测试结果显示,与学生幸福感最密切相关的是教师、家长和学校,但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学生幸福感并没有多少密切联系。在人们的惯常认知中,普遍认为学生幸福感与压力过大的考试和测试有关,但测试结果表明,其实关系并不大,而学业成绩与学生的幸福感关系也不明显,测试中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和成绩垫底学生的幸福感差不多。
良好的成绩对于增加幸福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效果有限
当前,学校的学习生活占据了15岁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面对作业和考试测试,许多学生感到焦虑。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平均水平看,59%的学生表示在参加难度大的考试时会感到非常担忧,66%的学生面对糟糕的学业成绩时感到压力很大,55%的学生表示即使自己做好了考试准备还是会有压力。面对学业压力时,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在学业上的压力比男孩要大,她们更在乎和焦虑自己的作业与测试表现。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学业表现上更容易不自信,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课的学习中,容易受女孩不擅长理工类学科的刻板印象影响,从而将自己归到理工类学科成绩不好的群体。
学生考试焦虑的背后原因,往往是希望获得高分的学习压力与成绩不高的事实矛盾。而学生压力过大,会导致他们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更差,严重者会厌学旷课。那么,学习成绩好、在学校表现好的学生,幸福感会更高吗?答案并不是,因为表现好的学生对未来的成就要求会更高,也会对未来有更为积极的规划。从测试数据看,良好的成绩对于增加学生的生活满足感、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效果有限。
由此可见,学业成绩与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并不大,PISA测试结果也表明,成绩测评低的国家学生幸福感要比成绩测评高的国家学生幸福感高。
同时,在公布的学生访谈和自我报告中发现,学习成绩好与勤奋爱学习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许多男孩不喜欢被同学看作是一个对学习很有兴趣和勤奋学习的人,因为他们认为勤奋用功是女性特质,男性特质是反抗和挑战权威。尽管男孩非常了解在学校取得成就的重要性,但因为害怕被同学排挤和嘲笑,他们会更多地表现出自己并没有付出多大努力。
此外,测试结果也表明,学业成绩与学生生活质量的互相影响是一个复杂过程,一方面,学业成绩的提高能给学生在生活上带来满足感,但另一方面,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无法平衡学习与生活时间。
学习时间长短与学生幸福感关系不大
数据表明,学习时间长短与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并不大。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13%的学生每周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于60小时,其中包括课堂和课外作业时间。在我国,每周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超过60小时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而在芬兰和德国,只有5%的学生每周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超过60小时。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被作业和课外补习占据。在参与调查的2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60%和72%的学生分别在科学课和数学课上会有额外的补习课,其中泰国学生课外补习花费时间最多。
改善学业成绩是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在自我报告中提到,虽然补习的内容与他们的兴趣无关,但参加补习并不是被家长强迫,而是出于自愿。对于大量占据课外时间的补习学习,学生的满足感也有差异。64%的泰国学生表示,在学习和补习过程中自己感到满意,但在韩国只有10%的学生对此感到满意。
学生幸福感与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密切相关
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幸福感与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密切相关。青少年往往会寻找社会关系网和社会普遍价值的接受,需要他人的关心,其中教师是他们自我价值认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在学生的幸福感获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在学校,学生能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会感觉更幸福。对于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正面、积极的,但也有不少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和班级管理问题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对学生表现出明确和清晰的期望,让学生能够从个人角度衡量自己是否在进步,而不是以班级同学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参考。
面对考试焦虑,如果教师能够提供专门的学习咨询,确实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焦虑感。但是,许多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考试重要性时,往往会强调成绩与大学和未来工作相关,这可能会让学生面临更大压力。此外,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公平,也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来自家长的肯定与鼓励,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一般来讲,家长能够通过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信心。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存有过多期待,特别是不切实际的期待,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压力,并破坏他们的自信心。在性别差异上,对于男孩来说,父母的任何干预都会让他们觉得有压力,而女孩能够很好地处理家长的支持和给予的压力。
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会影响幸福感
学校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学术能力的地方,也在帮助学生适应困难,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联系,从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学生进入社会前,他们在学校的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因此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不过,在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学校,学生可能面对的压力会更大,特别是当他们感到自己无法赶超同辈时。有些学校会开设一些选拔性课程,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力感。
此外,需要密切关注校园欺凌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校园欺凌正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欺凌模式,从模式上来讲,包括发送侮辱性信息、评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通过网络孤立同学等。在校园欺凌的性别差异方面,男生更有可能遭受传统校园欺凌,而女生则倾向于遭受网络校园欺凌。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