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走出家访常态化之路

——访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

作者:□ 本报记者 吴绍芬 发布时间:2017.07.05
中国教师报

2016年5月,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的“万师访万家”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如何巩固家访成果,既彰显教育功能,又凸显社会效应,将这一活动推向常态化、制度化?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中国教师报:去年,本报记者围绕“万师访万家”主题,到江西南昌、抚州、上饶等地进行了实地采访,发掘了一些基层实践的智慧和经验。一年多过去了,您认为家访活动从面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小华:从去年5月开始,我省广大党员教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头开展“万师访万家”实践活动,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省各地各校普遍的“访学问计”形式。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省共有15.8万余名教师(不含重复家访人次)参加了家访,覆盖了284.3万户家庭,回收家访调查问卷219.8万份,征集家长意见220.7万条,家长满意度反馈达90分以上。其中,全省75.2万名留守儿童和33.3万名贫困学生家庭实现了家访全覆盖,有的教师一学期上门家访就有6次之多。南昌市、抚州市、上饶市、赣州市、萍乡市等地,家访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万师访万家”活动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教育精准扶贫,促进家校教育的融合和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实施家访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和社会影响,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活动本身。

中国教师报:此次,我们随教育部中央媒体采访团重返江西,围绕此主题对师生、教育局长、校长、家长、村民等进行了深度访谈,他们用切身体会“现身说访”,再现了家访这一传统法宝的神奇魅力。您认为深入推进“万师访万家”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有哪些重要意义?

    黄小华:我认为家访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万师访万家”活动深入开展,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家庭、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一是提升党员教师党性修养。去年,在全省启动开展“两学一做”党员学习教育后,针对提升教师师德和育人水平,提高学校、教育在社会上的美誉度,“互联网+”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等现状,我们试图找到党员教师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切合点。通过党员教师率先垂范上门家访,深入家庭,对接家长,有助于党员教师在实践中增强党性锻炼,提升党性修养,并通过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改变身边的教师,从而改变学生,影响家庭。通过家访活动,年轻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师德受到熏陶。家访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一门艺术。家访不仅仅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教育、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的过程。

二是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广大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家访计划,走家串户,重点深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家庭、单亲子女家庭、残障学生家庭等进行家访。夏季利用上门家访进行防溺水等安全防范教育。家长是学生第一监护人,家校联手筑牢学生安全防线。依托家访这一有效途径,各地落实省政府下发的《江西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宣传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在摸清学生家庭情况基础上,建立完善了贫困学生档案。家访教师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协调解决一些特困学生家庭的实际问题。

三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谐育人桥梁。家访过程中,广大教师为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用正确思想、行为教育引导孩子。家访让广大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也走进学生内心,拉近了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小手拉大手,引领家风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家访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教师引导家长、社会树立了系统科学的大教育观、成才观,教风影响家风带动民风,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行动蔚然成风。

中国教师报:今后,我们将如何加强家访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黄小华:我们会坚持把“万师访万家”活动持续开展下去,推进这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力争做到五个结合:

家访与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机结合。教师党员带头走进千家万户,以好的党风带动家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将家访活动融入日常,确保广覆盖、见成效。

家访与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业和思想变化情况,建立完善的《贫困学生档案》,主动、准确地做好助学助困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协调解决特困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

家访与关爱留守儿童有机结合。通过家访,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子女家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学习困难家庭、心理和学业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等七类人群,力争家访覆盖率达100%。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倾注更多爱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蓝天下享受阳光雨露。

家访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有机结合。通过家访,引导教师重新认识孩子、认识自己、认识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引导中青年教师弘扬优良师德,展示教师风采,感知教育真谛,树立良好形象。教师在家访中宣传教育政策,展现教育成果,讲好教育故事,指导家庭教育,关爱每个学生,自觉践行“四有”“四个引路人”要求。

家访与促进家校合作、引领和谐家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家访,拉近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进一步密切校家关系,构建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今后,还将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理论和正确方法,引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和引领孩子,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另一方面,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开发家长课程,接受家长建议,做到家校共育,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教师报:要想让家访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并落细落实,离不开评价的作用。江西省在家访活动的评价方面有哪些考虑?

    黄小华:为了让家访落细落实,这项规模大、覆盖面广的活动已经列入全省教育年度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管、业务科室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学校定期召开“三会”,包括家访工作动员会、研讨会、总结会。今后,我们还要加强一些评价机制建设,主要包括:

第一,充分考虑对教师家访活动的工作量进行折算,以及对利用周末、夜晚等休息时间进行家访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待遇保障。

第二,将学校和教师实行家访活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与师德考核、评优评先等考评考核挂钩。表彰先进,激励学校和教师提高家访水平与实效。

第三,定期开展家访专项督查,确保家访认识到位、工作方法科学,消除家访实践与思想认识“两张皮”现象。

第四,根据全省“万师访万家”工作平台监测信息,每年两次对家访实施情况进行通报。

总之,我们希望家访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效果最大化,真正找亮点、树典型、挖特色,让家访活动长效开展,改变教师,教育孩子,带动家庭,影响社会。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