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盘琼玉:瑶山里最美的映山红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李让恒 □通讯员 尹吉炅 朱孝阳 何 健 雷 勇 发布时间:2017.06.28
中国教师报

今年2月,湖南省桂阳县给“感动桂阳十大人物”颁奖。盘琼玉名列十大人物之首,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中写道:“心中有爱,教育最美!向您致敬,您是华山顶上那朵最美的映山红。”

盘琼玉是如何炼成“那朵最美的映山红”的?正是映山红满山怒放时节,记者一行采访了盘琼玉。

盘琼玉是桂阳走出的第一名瑶族大学生。1988年大学毕业后,她到深圳一家合资企业就业,很快被提拔为待遇优厚的厂长助理。

可就在这时,盘琼玉接到父亲的电话,希望她回乡从教:“家乡千件事,育人数第一,瑶山学校太缺教师了。”

盘琼玉的父亲盘子福,是桂阳县瑶族乡出类拔萃的青年,17岁就当了村干部,后被选拔到乡里工作。1981年,乡中心小学缺教师,盘子福便向县委申请从教,他为此甚至放弃了担任乡长的机会,坚守瑶山教育20多年,一直到2002年退休。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盘琼玉义无反顾。1990年8月,她辞掉深圳的工作,回到了瑶山。

    擦干眼泪,踏上甘苦参半的从教之路

“我是怀揣着孩子们的未来、瑶山的未来上路的,心里挺高兴。但一到杨柳中学,心就慢慢变凉了。从深圳到这里,反差太大了,不只是工作生活条件简陋,学校里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盘琼玉对从教第一天的情形记忆犹新。后来,还是父亲帮她在乡政府找了一个地方借住。当晚,盘琼玉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了,心里五味陈杂!

尽管如此,一走上讲台,一来到孩子们中间,盘琼玉很快忘了烦恼,与学生和同事打成一片,热爱上了教书育人工作。

就这样,盘琼玉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盘琼玉有十多次可以出山的机会,她都咬牙放弃了。有一次,她甚至已经到山下的一所小学任教了,但只干了一年,她坚决要求回到华山乡。她说:“我这辈子离不开华山乡。”

从教头两年,盘琼玉在杨柳瑶族乡中学做代课教师,当班主任兼教语文课。这个班语文成绩很差,及格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盘琼玉接手后,仅一年时间,学生的成绩直线上升,全班及格率达到95.5%,成为学校的奇迹,令同事、家长和社会啧啧称赞。

在盘琼玉眼里,自己的做法并不神奇,只是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让孩子快乐学习是最重要的,孩子快乐了,喜欢学习了,就什么都好办了。”

班上一个叫小唐的学生,原来从不交作业,上课经常捣乱。无论教师怎么劝诫,他就是不喜欢读书。盘琼玉家访后才得知,小唐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在家无人照管。难怪他整天穿着掉了扣子的旧衣服,大冬天还穿着凉鞋,手脚冻得又红又肿。了解了这一切,盘琼玉流泪了,自责对小唐关心不够。她把小唐领到自己的宿舍,给他缝好衣服扣子,还买来了新的鞋袜和手套送给他。面对贴心的关怀,小唐哭着说:“盘老师,妈妈不要我了,你比妈妈还亲。”从此,小唐不仅变得爱学习,还成了盘琼玉的小助手。

像这样的学生,班上还有不少,他们都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盘琼玉拿出自己的积蓄买了针线纽扣、毛巾、牙刷、笔和本等。班里学生都在学校住宿,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盘琼玉都能随时关注到,经常以奖励的方式把这些生活用品送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学校体验到家的温暖。

为了激励学生热爱学习,盘琼玉巧施妙招。当地瑶族有个传统习俗叫“送懒节”,凡到这一天家家都要送懒迎勤。盘琼玉就以送懒节为契机,设计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孩子们说说家里过送懒节的情形,一起讨论送懒节的来历,然后趁热打铁,鼓励大家在学习上千万不能偷懒。班会的最后,盘琼玉领着学生齐唱《送懒歌》,启示学生拔掉思想上的“懒根”,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故事还未完。班会课后,盘琼玉又在班里组织开展了“送懒故事月”活动,讲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模范人物故事,寻找身边的榜样。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真正激发起学生们刻苦、上进的斗志。

作为班主任,盘琼玉认为,立德树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进行自主教育,自己能辨别是非。为此,教师要成为一个会创造故事、会讲故事的人。

从编故事、讲故事入手,盘琼玉改革语文教学,创新班级管理。一个最直接的收获是,多年来,她的学生参加市县朗读、作文、讲故事等比赛屡屡获奖,更重要的是,学生因此快乐成长。

    因地制宜,从“混合班”到“小班教育”

2016年,盘琼玉在华山瑶族中心小学带的班毕业了,23位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其中14人升入本地的塘市中学。塘市中学教师反映,周边十多所小学,华山瑶族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学习好、后劲大,令他们惊奇和敬佩。这一年,盘琼玉入选湖南省“最美乡村教师”,华山瑶族中心小学也获得县里的教育质量优秀单位奖。

这个班的孩子,盘琼玉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2010年入校时,全班有54人,是学校有史以来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级。

入校时54人,毕业时只有23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时乡里没有幼儿园,一些家长要外出打工,连三四岁的孩子都往学校送,班里从3岁至7岁的孩子都有。

怎么办呢?起初,学校想办一个幼儿班,但又苦于没有师资和教室。同时,把这些低龄的孩子扔下不管,也于心不忍。

面对山村教育无奈的现实,盘琼玉和学校只好把这些孩子留下来,办起了一个奇特的“混合班”。

这是盘琼玉从未遇到的情况,艰难程度也超乎她的想象。一开始,小孩子在课堂上又哭又闹,大小便经常弄脏衣裤,盘琼玉就从自家找来衣裤给孩子们换上。头两个月,她都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

几个月后,咬牙坚持的盘琼玉逐渐摸索出一套管理混合班的办法。她将班级的孩子分为三部分:六七岁的大孩子在学习之余要做盘琼玉的小助手,照顾弟弟妹妹;四五岁的孩子作为学前班层次,实行游戏化教学;3个最小的孩子由盘琼玉自己照顾。盘琼玉在班里实行积分制管理,鼓励孩子们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样一来,班级工作变得井然有序,盘琼玉的工作负担减轻了,大孩子也在照顾小孩子的过程中培养了生活能力,变得更有爱心。

一年后,大孩子们升入二年级,小孩子们继续留在一年级。就这样,盘琼玉创造的“混合班”管理,有效解决了山村教育的难题。

最后在盘琼玉班里顺利毕业的23个孩子,都与她亲如母子,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天傍晚,盘琼玉带孩子们到野外散步,边走边谈心,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6年里,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孩子们也用优异的表现作为对她的回报。

今年,盘琼玉班里只有9个学生。“真正的小班化教育,可以用绣花的功夫搞好教育教学。”她笑称。

尽管只有9个学生,但盘琼玉的课堂不乏精彩。这是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学生们依次走上讲台,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作业。这节课讲的是课文《红虾》,学生们欣赏梵高的画作,围绕梵高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展开讨论,纷纷各抒己见。盘琼玉不时对学生的观点提出赞赏,适时进行画龙点睛的引导。

盘琼玉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有什么意见建议、批评表扬或感悟都会写在上面。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也写在上面。盘琼玉每月与每个孩子的交流都在八九次以上。在学生佳怡的交流本上,她引导佳怡要看到调皮学生的优点,学会包容。在学生筱英的本子上,她鼓励筱英要有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中,盘琼玉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校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树林茂密。盘琼玉在居室的阳台上种了金银花、百合等植物,常和学生一起侍弄,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特性和功用。学生们和她一起采集金银花,晒干收藏,一起泡金银花茶。

学生们最喜欢的事,是每天放学后和盘琼玉散步,一路上采野果、捉泥鳅、抓螃蟹,还有盘琼玉口中说不完的故事。有时,盘琼玉会有意识地带学生们在山里寻找干打垒房、茅草房的旧迹,让他们感受瑶山的巨大变化,教育他们要热爱瑶山,长大后建设好瑶山。

尽管工作很艰辛,但盘琼玉总能从孩子们身上欣慰地看到成长变化。9个孩子里有5个没了母亲,盘琼玉用母亲般柔软的心照护孩子。孩子们吵架了,她从中劝解;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她悉心照料。提起盘琼玉,学生艳玲激动地说:“我从小没了妈妈,但盘老师比妈妈还好,有盘老师,我什么都不怕。”

    改变瑶山,在文化传承中找到“诗和远方”

在郴州市三完小,记者见到了凌金凤。去年,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郴州市北湖区教师岗位。一提起凌金凤,该校校长张丹凤高兴地说:“那是我们学校的金凤凰。”

回顾自己的成长,凌金凤言语间充满了感恩:“我是有福分的人,因为我上学时遇到了最好的教师。”

多年前,凌金凤在华山瑶族中心校上学时患了病,不能吃咸东西。但那时还没有实施营养餐计划,在学校住宿的她能吃的只有从家里带的咸菜。盘琼玉得知这个情况后,就将凌金凤等有类似情况的几个学生带到自己家用餐,想方设法为他们做新鲜的菜,课间还为她们准备了温开水,像这样照料了两年多。

“如果没有盘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后来选择考师范学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盘老师的影响。”凌金凤深情地说。

多年来,盘琼玉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她的同事、年轻教师李成贵也不忘盘琼玉的恩情:“我和哥哥以及我们的3个孩子都是盘老师的学生。2008年,我儿子李通考上新疆大学时,家里没钱送孩子上学,盘老师当场拿出3000元。”

而让盘琼玉最高兴的,还是在多年的坚守中,亲眼目睹着瑶山的变化。荒山变青山了,原来住山顶、山腰的瑶胞下山了,茅草房、干打垒房变成了一栋栋小洋房。

而这一切变化,都是从人的变化开始的。中华村是瑶族聚居的村落,全村160户,今年将全部脱贫。村主任曹声海说,之所以能脱贫,主要原因是家家户户都有高中生、初中生。文化程度高了,什么事都好办。

变化的不仅是华山村。华山瑶族中心小学的校区内有6个村子,各村都在致富奔小康。在其中唯一的贫困村黄家村,驻村扶贫干部、桂阳县审计局副局长傅光龙说:“我们走教育扶贫之路,通过教育培训,让每户至少有1人能学到一技之长。因为文化基础好,我们还选送6名青年到高校培训。”

当地的村干部说起盘琼玉,个个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说:“年轻人要是不读书,村里怎么会变化这么快?怎么能脱贫奔小康?我们要感谢盘老师和她的同事,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加快了瑶山的变化。”

目睹这些可喜变化,盘琼玉真正体会到父亲当年让她回乡从教的良苦用心,也越来越坚定了一辈子坚守瑶山的决心。

如今在盘琼玉身边,肖爱枚、雷莉、王美芳、郭文灵、曹文美等5位教师都不到30岁,多数是免费师范生或特岗教师,已在华山瑶族乡工作了三四年。“姑娘们能坚持下来,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盘琼玉。她带了一个好头。”校长曹绍礼说。

尽管按年纪,盘琼玉都可以做这些年轻教师的阿姨了,但平时,年轻教师们亲切地称她“盘盘”。“我们都把她当成了好闺密、好姐姐。”肖爱枚说。教师们在一起相亲相爱,年轻教师给学校带来了生气,大家工作之余快乐地学瑶歌、跳瑶舞、谈心。

27年的坚守当然很艰苦,但盘琼玉常常勉励自己:“快乐过好每一天,不仅要让生命绽放,而是要让生命怒放。”

如今的华山村虽然通车了,但生活仍不算方便。盘琼玉的母亲、弟弟一家都在外打工,女儿也上大学了。节假日里师生都走了,她也显得有些孤独,但盘琼玉却自得其乐。她的外婆,106岁才去世的赵三妹是瑶山的歌王,在世时每天都要唱歌,连唱三天三夜不重样。盘琼玉说,瑶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没有瑶文,很难流传下来。为此,盘琼玉利用节假日,用汉语拼音把一首首瑶歌记录下来。为此,她还到中央民族大学请教研究瑶文化的教授,到各地拜访瑶族歌王、舞王。

如今,盘琼玉已记录瑶歌千余首,瑶族长鼓舞等舞蹈十多支,还有一些瑶族民间故事。利用搜集的资料和实物,她在学校设立了“瑶文化陈列室”,邀请湘、粤、桂三省部分瑶族县乡在学校举办了瑶歌会。学校也因此被批准为湖南省瑶文化传承基地。

抢救瑶文化,传承瑶文化。在生于兹、长于兹的瑶山,在教育文化的传承中,盘琼玉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4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