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大量蕴含深刻哲理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启迪智慧。
通过不断质疑、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通过当下热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
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儿童哲学”课程群包括“儿童哲学”校本课(3-6年级)、“绘本哲学”启蒙课(1-2年级)、“儿童哲学”主题队会、“儿童哲学”学科整合课、“儿童哲学”家庭微辩论。话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校本课程教材,社会热点问题,绘本故事,校园典型事件。
教材内容:学校第一版《儿童哲学》校本教材的编写,每一课都由两组意义相对或相关的哲学词语组成,如上册的大与小、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争与让、取与舍,下册的偶像与榜样、方法与目的、理解与宽容、礼品与友谊、性格与命运等。每一课都按照“故事阅读”“想一想”“查一查”“辩一辩”四个部分组成。
“故事阅读”部分一般是精选寓言、童话故事或自编故事,蕴含深刻哲理。
“想一想”部分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从这个故事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查一查”部分要求学生查阅书籍、上网查询或进行社会调查,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卡片上,课堂辩论时作为自己的论据。
“辩一辩”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与其他同学积极进行互动对话,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版《儿童哲学》校本教材在每课编排结构上吸取原有教材的特点,同时对教材进行了系统化编排,每册教材均按照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了解自我三大板块编写。第一板块“自然存在”,让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改造自然;第二板块“自我人生”,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第三板块“社会文化”,让学生观察社会、融入社会、包容社会。
第一版教材供六年级学生使用,第二版教材共三册,供三、四、五年级学生使用。
课程实施
课程管理:本课程由教科室负责研发,由教导处负责实施,统一列入学校课程表进行管理与考核。三至六年级每学年安排18课时,每两周安排1课时。教师在使用校本教材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增删、调整或选用,也允许教师自编儿童哲学课例,由教导处统一进行评估。
教学引领:“儿童哲学”校本课程是一门自主研发的课程,教师不管是使用教材备课,还是自主编写课例,都有四个“规定动作”。
第一,分析教材。指明短文出处,简介故事背景等。
第二,明确目标。认知目标:本课教学要求掌握哪些哲学知识,懂得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等。技能目标:会运用哪些途径获取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运用哪些辩论策略驳倒对方等。情感目标:找到这堂课的价值取向,阐述怎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等。
第三,把握重难点。重点:对学生课堂互动对话的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等。难点:从文本中提炼蕴含的哲学思想,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或话题等。
第四,设计过程。在鲜活有趣的情境中引入话题,引导学生阅读蕴含哲理的趣味故事、新闻事件等材料,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正反两方面围绕话题开展多次对话,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意识和思维能力。“儿童哲学”课程的课堂必须具备“批判”“对话”“反思”“观点”四个核心要素。
学法研究: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在问题的提出、讨论与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建议采用的学习方式有:虚拟扮演、角色转换、小组讨论、观点辩论、猜想推测。
课程评价
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教师就要作出肯定的评价。
实践性原则:“儿童哲学”课程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问题讨论,直至问题解决。
评价指标。“儿童哲学”课程评价设目标指向、教师作用、学生参与三个维度。
目标指向:目标指向是否明确;文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否得到挖掘;呈现观点或话题是否有积极意义;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是否有效。
教师作用:话题的导入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驾驭课堂辩论的组织能力是否强;民主的气氛是否浓。
学生参与:参与度是否广;参与互动是否积极主动;思维是否活跃;见解是否独到。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