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在创新中走向道德

作者:□ 本报记者 康丽 发布时间:2017.06.28
中国教师报

一种理论引领下的区域教育变革,到底能持续多久?

实践给了我们答案,从道德课堂概念的提出,到道德课堂建设的常态化发展,河南省郑州市的道德课堂改革之路,已经走过了7年。

3天时间,几十所学校实地走访,100多位师生交流,宛如一场道德洗礼,采访组深切感受到道德课堂的魅力。

    为什么道德会与课堂相遇

追溯事物的源头,原因很简单,在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看来,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许多课堂太不道德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发生教育的美好,而是在产生规训——用既定的模式框定人、控制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师扮演真理代言人的角色,学生则是倾听者和接受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只能是社会规范的顺从者,一旦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需要作出选择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走向反叛。

其实,许多地方同样面临这样的道德困境,但冲破困境显然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形态,众说纷纭的意见表达,顽固不化的利益阻隔,如何改,怎么改,改到哪里去,是考验所有改革人的三个核心命题。

但郑州的道德课堂变革之路异常坚定,7年的时间,不管区域教育主政者变更,不管旁观者的异议,改革者们始终坚信,一定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教育,从来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急活,而是需要细心呵护、静静等待的老汤慢火。7年的时间里,道德与课堂相遇,道德浸润课堂,课堂升华道德,恰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因为它们孕育的是中国的课堂新生态、中国新人类。

    为什么道德课堂润物无声

没有大张旗鼓、令行禁止,道德课堂建设从开启到如今,始终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用道德的方式达到道德的目的。教育应以合乎道之途径,至德之目标。”这是田保华经常说的一句话,而他为道德课堂建设撰写的大量文字都在阐述一个事实:德育是目的,不是工作。

在田保华看来,如果在思想上把德育当工作看待、在行动上把德育当工作来抓,虽然本意是为了加强德育,但这种行为不仅削弱了德育效果,而且改变了德育的性质。因为学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培训机构,就在于其包含使人向善向上的目标和努力。德育不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切教育行为的落脚点,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同理,如果用不道德的方式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又怎么能激发教师的活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成为这场课堂变革的主力军?

于是我们看到,《道德课堂22条》、道德课堂专栏出炉了,田保华没有拿局长的权威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改,而是向他们讲述为什么改,怎么改,改到哪里去的意义,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每一位教育人:教育本来可以不这样,教育原本可以更美好。

与此同时,在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郑州市教育局从不硬性要求学校,而是鼓励学校在道德课堂理念下根据校情、学情,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种改革模式传递的理念是“尊重”,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尊重教师的自由教学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权。

这是一次充满民主的还权,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博弈,但因为有了“合乎道”的方式,许多教师开始转变观念,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用一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自己,让自己的职业生命重新焕发出精彩。这场博弈更提供给其他区域教育变革一种思路:把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才是最大的道德,不能为道德而道德,更不能为了道德而行不道德之手段。

    为什么道德课堂永远在路上

道德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道德课堂也从来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狭窄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融合、不断丰富发展的多面体。

道德课堂的核心是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互联网来了,翻转课堂来了,创客来了,它们的精神与道德课堂一脉相承,都是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之所以在道德课堂引进创客理念,在田保华看来,创客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必将渗透到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他希望每一个践行道德课堂的教师,都能发挥创客精神,让学习深度发生。

7年一个节点,在下个7年,下下个7年,道德课堂还会有哪些全新的变化?我们谁也不能预言,但正如一位校长所说:“道德课堂不仅是唯美的,也是唯实的;不仅是仰望星空的,也是脚踏实地的。”相信在这样一条“合乎道,至于德”的道路上,郑州的教育正朝着明亮那方前行。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