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现象说起吧。
有专家批判说,今天是一个概念过度的时代,许多人把制造概念当成了教育创新,要警惕教育概念狂欢下创新实践的一地鸡毛。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异化、改革异化的现象。但是,当镜头锁定某个特定的改革场景,你会发现,好的概念总是来源于实践,好的概念总能引领实践。对于实践者而言,概念的提出往往是基于行动的深刻思考,它意味着对实践的升华。
教育并不存在于概念中,但有时候,教育却需要概念的引领。因为概念即灯塔。
道德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灯塔”效应的概念。作为郑州市区域推动课堂改革的本土化表达,道德课堂走过7年后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这进一步佐证了一个命题——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有力工具。
概念的产生通常不是偶然的。当旧有的表达无法涵盖既有的行动和思考时,新的概念就会破土而出。适切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可以帮助人们看见新的机会,看见远方的灯塔。
道德课堂是在区域课改走过9年后提出的。持续分管郑州市教育教学工作13年的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至2005年是理念更新阶段,2005年至2007年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推进阶段,2007年至2009年是重点突破与理论建构阶段。
所以,道德课堂是行动研究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完善,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引领。它拨开了被悬置的理念迷雾,协助一线实践者穿越理论的丛林,找到一个确定的方向和路径。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埋头实践,而忘记了抬头看看远方的目标。道德课堂就是郑州市区域课堂改革的“灯塔”,照见了问题,也照亮了远方。
道德课堂的提出,帮助人们重新认识那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当人们开始对课堂中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进行检索时,就会更清晰地看到教学的背面。那些无以复加的硬伤和误区,是最大的不道德。
“不合道,难至德。”田保华说。
曾经,课堂上那些违道背德的现象枚不胜举:只教知识,而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是不道德的;只关注分数,不关注成长的课堂是不道德的;只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而缺失了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是不道德的;只面向部分学生,而没有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课堂是不道德的……
于是,“让教学回家”,成了道德课堂的愿景。
观念转变是变革的原动力。从检索不道德的教学行为出发,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发现并觉察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于是,课堂变革自下而上、从内到外,一步步渐入佳境,蔚然成风。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评价说,道德课堂是以道德的方式展开,充满道德意义,让学生在课堂过有道德的生活,但绝不是以道德代替一切。
“此道德非彼道德。”田保华说,“道德课堂的内涵、特征和实践标准远远超越‘道德’二字本身。”
道德课堂不是道德进课堂,也不只是有道德的课堂,这可能是对道德课堂的误读和浅表化理解。在田保华看来,课堂是立德树人的第一途径。道德课堂有三大要义:一是为道德而教,二是道德地教,三是合乎规律地教。道与德各有所指,又是浑然一体。道是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德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实践程度。课堂要“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规律的途径,达到“德”之目标。课堂必然尊道而贵德,这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
道德课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实践中,郑州教育人不仅构建了道德课堂的理念系统和操作系统,而且用“道”的方式、“道”的规律、“道”的创造力实施道德课堂。
我们发现,郑州市教育局区域推进课堂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只给理念,不给模式”,鼓励各学校基于不同的校情、学情特点,最大限度地启动变革,这为基层学校创新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郑州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实践道德课堂要特别注意三方面内容,即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课堂改革不至于走偏;他们倡导“不仅要做明白,而且要说明白”,各学校在遵循“内涵解读——理论依据——课堂流程——价值创新”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成果报告。截至目前,郑州市教育局已经评出184项道德课堂有效形态的优秀成果。“榜样引领,典型带动”是他们的又一大战略,他们不仅树立学校样本,表彰优秀教师,还表彰了大批学生中的优秀学习小组,这让学生成为道德课堂推进中一道最美的风景。这些成果和策略都让郑州成为值得研究的一个区域课改样本。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
显然,道德课堂为一个区域教育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秩序。
《中国教师报》2017年06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