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我们首先要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提核心素养,还应该知道如何去做。
什么是核心素养?一个宗旨、三个模块、六个素养和十八个要点。无论有多少个方面,最终落实就是一个目标、一个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们整个教育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作为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我们该怎么看待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我想问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是词汇的不同,还是理论的创新?如果实践的话,是放弃素质教育另起炉灶再做核心素养吗?二者的关系我们要搞清楚;第二个问题,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是什么关系?当过分强调核心素养时,那些基础的东西该怎么做?作为实践者的校长和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并关注这一点;第三个问题,核心素养与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两者如果完全等同的话,那为什么还要提核心素养?第四个问题,基层学校应该怎样做?既有素质教育也有核心素养,既有党的教育方针还有课程标准,它是一种民间的需要还是个别专家的学术概念?如果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做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第五个问题,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所提的内容在课程标准里有没有?
实践需要建设,而不是批判,学校该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关注学生的生命吗?教育要解决什么问题?育人的载体和抓手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学校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而是对国家课程的内化与整合,学校最应该做的是怎么把国家课程标准落地,而不是脱离国家课程搞校本课程,它不是一个物理的整合,而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建构。
我们乐陵市实验小学采用的是直接指向育人的四大课程体系:生命课程体系、文化课程体系、学法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
生命课程体系包括习惯、健康、体能、安全、劳动、规划、成长、理财、礼仪等,这些课程对应的就是核心素养里面的各项要求,一个课程系统可以涉及各个学科和各项素养,是一个综合的育人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课程。
文化课程包括感恩、民俗、家史、环保、游学、团队、地理、戏曲等,学法课程包括行为标准、组织合作、技术使用等,主要针对的是学的问题——怎么解决学生的合作问题,怎么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
当然,主体是学科课程,我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逐字解读课程标准,然后把课程标准变成学科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的课堂操作系统落地,最后落实到评价系统。
学校从2006年启动改革,2008年把焦点由课堂转向了课程。只有课程系统肯定不行,为此学校提出“大课堂”的概念,生活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全过程,有教与学活动产生的地方就是课堂。
我们利用大数据进行评价。有了大数据,一个学生什么时间学习,学了多长时间,自己上传了多少文字资料,这些都能够成为数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时间都可以用大数据进行判断。
这样的课程体系或许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0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