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不再当“科研门外汉”

作者:□ 吕新辉 发布时间:2017.11.01
中国教师报

回想刚工作那几年,第一次遇到课题申报任务,我这个刚毕业的愣头青,因为刚写过毕业论文被“委以重任”,负责选题工作。好不容易选定了课题,还有开题报告、研究报告等。这些高难度的研究工作让我不堪重负,以各种借口推脱。此后,课题研究成为我心里无法翻越的大山。

如今已是15年后,我看着眼前这厚厚一本《师生读写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资料,心中感慨万千。从害怕课题研究到热爱课题研究,我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草根研究之路。

工作前三年,我教学水平不高,管理经验浅薄,难免被顽皮的学生揶揄。一次上作文课,我点评学生作文,指出其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没想到,有调皮的学生笑着让我也写一篇。我一时语塞,面红耳赤,还真不敢保证自己能写出来。于是,我硬着头皮给自己找台阶,应付了过去。但是学生的话刺激了我:我教别人写作文,自己却不敢写、不会写,怎么有说服力呢?于是,我更加仔细地阅读优秀学生的作文,以生为师,向他们学习,同时我阅读写作指导方面的书籍,跟着名家苦修作文功夫。

第二个三年,新一届学生来了,再次遭遇学生挑战,我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趁机会秀了秀我的构思水平。此后,我的“教师秀”成为作文课上大家最期待的环节,作文讲评课也上得风生水起。

后来,我迎来了第三届学生,这时的我已经不满足于向学生秀水平,而开始尝试与他们平等交流,共同切磋。我写了文章,交给学生点评,有人丢砖有人点赞,我虚心接受,认真修改。如果学生写了好作文,我必在教室大声朗读,大加赞美,并推荐到刊物发表。写作成为班级关注度最高的重要活动之一,谁写了好作文,谁写得比老师还好,常常是茶余饭后的焦点。在浓厚的写作氛围烘托下,我开始思考、探索新的写作提高方向。

之后,我决定开展微阅读活动,每天从紧张的学习时间里拿出一刻钟,用于学生阅读。

多数学生选择在傍晚阅读,晚饭后散散步,适量运动,然后回到教室捧起书本静读一刻钟。这时的教室是一天里最安静的时刻,只听到书页微微翻动的声音。

最初,大家的阅读热情高涨,但一个月后,学生遇到了问题:前读后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倡“同读共赏”活动,同读之余可以讨论、切磋,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书把人聚在了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大家共同提高。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还不错,不仅能解决前读后忘的问题,还让学生体会到同读共赏的乐趣。

长期坚持与学生同读,我的阅读与写作水平也大幅度增长。我认识到,正在坚持的微阅读活动还缺乏“写”这个重要的支撑点。于是,我在暑期返校日活动时,给学生上了一堂读写课,引导学生在阅读之余写读书体会。

2014年,我精心准备的课题《师生读写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立项。这个课题对我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从我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这个课题的诞生过程正是我的草根研究之路的写照。

课题研究让我从“科研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让我的学生们从“写作困难户”“语言痛苦患者”变成“阅读爱好者”“写作达人”。“同读共写,教学相长”,是我通过课题研究领会到的真谛,也必将激励我继续在草根研究之路奋然前行,与我的学生们一起享受阅读、写作的快乐理念。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9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