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四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 王顺坤 发布时间:2017.11.01
中国教师报

当前,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仍然很难。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下面这四招或许能破解这个难题。

    借表演促感悟

适当的表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威尼斯商人》等戏剧类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上分组分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于是,夏洛克和安东尼奥对簿“公堂”等一出出精彩的剧目出现在课堂上。在丰富的表演中,学生容易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所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感悟出课文的主题。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也提升了个人能力。

当然,课堂表演也可以是个别特定的动作。比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单靠教师讲,学生往往难以完全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舐犊之情。教师可选择一个稍微胖点的学生,让他“打扮”一番后模仿父亲的动作——步履蹒跚地先下月台,再上月台,买来橘子抱着下月台,又攀上月台,从而帮助学生体会父亲对“我”的无比关爱。

    设情境造氛围

教师借助教学用具等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慷慨激昂的《好汉歌》,让学生进入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氛围中,从而为领会鲁智深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性格作铺垫。

比如在讲《核舟记》时,先让学生用纸折出一个“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再让他们在上面画五个形态各异的人,八扇刻字的小窗。学生进行尝试却怎么也画不下。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说:古代艺术家在核舟上不是画人、画窗,而是刻人、刻窗。刻比画要难得多,并且刻出的人物神情毕现……如此“打铁”,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一定赞叹不绝。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自然能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练口语激兴趣

当下,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十分重视口语交际,如人教版教材就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让语文的实效性、趣味性大为增强。

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把一些活动安排在课内,如成语接龙、讲故事、交流学习体会等;把另一些活动放在课外,如采访当地名人等。

当然,创造性设计口语交际练习,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如坚持进行“说说心里话”练习,在宽松的环境下,每天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说出想说的话——或就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或畅谈所见所闻所思。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让口语交际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这为语文的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可谓一举数得。

    读课文练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培养语感。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课文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因人而异。齐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整齐划一的朗读容易泯灭学生的个性。其实,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学生非常喜欢,语感的培养效果也很好。

对学生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时,不少教师总喜欢说哪些地方读错了,哪些地方读得不好。长时间用这种挑剔的眼光进行评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可能会丧失殆尽。教师不妨换一种方式,问听读的学生“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如果改进一下会更好”。这样,朗读的学生自然会受到激励,不仅学到了改进之法,而且学习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

我想,这四招如果能坚持下去,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水涨船高”。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婺源县思口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5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