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讲了一个关于“生态崇明”的生动故事。这个经验案例可以带来三个维度的启示。
启示一:“美丽中国”建设中教育应有的绿色站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区域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中,崇明给我们展现了教育如何积极投入其中的绿色站姿。2004年,崇明构建了生态岛建设的宏伟蓝图,崇明教育人自觉地意识到:提升崇明人的生态文明素养,这是“生态岛”建设中的关键点;教育作为区域社会中的一个结构元素,理应成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积极活跃的部位,把学校建设成生态文明高地,培育生态人、传播生态理念,创设生态文明。在这一“绿色站姿”下,崇明编制了三轮生态教育五年计划,以“生态崇明”体系性课程与教学实践为切入点,使理念转化为务实的行动。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崇明经验给各地教育提供了一个育人价值取向的真实案例。
启示二:课程与教学改革走向融通绿色生活
钟启泉教授把回归生活作为全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四大价值转型之一。学生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学科理性世界,另一个是感性生动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学校门、教室门把这两个世界隔开,课堂学习所获知识的表征必然是记忆性的。如何让教学真正融通生活,这是当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现实难题。崇明充分利用了优越的绿色生产、生活与生态资源,通过国家课程的本土化实施、“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把这两个世界融为一体。崇明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融通绿色生活,让学生更多地在真实生活情境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提升生态教育的品质,有助于学以致用,有助于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崇明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如何融通生活实践的真实案例。
启示三:实践创新与经验升华互动中的绿色轮进
“生态崇明”实践形态与经验认识形态在协调轮进中实现了双重建构。“生态崇明”课程已经进入2.0版的再建过程;生态教育实验学校与实验学科初步达成了预期的实践目标。崇明同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04年以来,共有7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上海市教委颁发的成果奖。出版了《生态寻梦——崇明生态教育写真》等6本专著,在多本杂志开设专栏形成系列论文。“生态崇明”经验认识也已初步成型。崇明之所以有“绿色轮进”优化机制,与其高度重视以课题研究形式推进探索实践密切相关。形成了由市级重点课题至校级课题的庞大专题课题群;课题研究使实践创新更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也有助于对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提炼。可以说,崇明经验还是一个关于区域如何开展特色创建、实现实践与理论协同成型的真实案例。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