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率性教育的背后十书

作者:□ 于 伟 发布时间:2017.11.01
中国教师报

从教几十年,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意味着什么、“教师”意味着什么、“教育”意味着什么。我深信,只有根植本土经验、挖掘传统智慧、借鉴国际理论,才能看清中国的教育现实,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因此,以下推荐的十本书都是在文史哲大背景下,以国际视野论教育的经典著作,希望对大家有益。

    《中国教育学史遗稿》

陈元晖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生布衣,半世坎坷,唯读书是好,非真理不从”:这一段镌刻在陈元晖先生墓碑上的文字,生动地概括了他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及其与教育的不解之缘。陈元晖酷爱读书、杂涉百家。他一生积攒了一万多册书,文、史、哲各类图书均有收藏。他拥有深厚的哲学素养,精通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坚持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育学研究。他有良好的心理学、史学和社会学素养,这三个学科对于教育研究来讲都很重要。不仅如此,他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当过小学教师,做过中小学校长。他认为,使学生闻一知一的教学是一种“教书匠”的教学,他鼓励教师要勇于当“教育家”。因此,他的著作不仅具有学术理想还有实践情怀。陈元晖一生著书22本,《中国教育学史遗稿》是他的遗著。他总说教育学要提高不能单靠借鉴外国人,还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秀遗产。这本书是他梳理中国教育学史的成果,但是由于晚年病重,最终只完成了一“头”一“尾”:陈元晖认为中国教育学的“源头”之一是《礼记》。《礼记》是中国的大教育学,《学记》便是小教育学,应该放在各篇之首。陈元晖分析《学记》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总结规律的角度看中国教育学的历史,因此他能分析得更加全面深刻,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里面的核心。比如,他说《学记》中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时”,是时间的艺术,包括预、时、孙、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概括了整部《学记》的精华。中国教育学史的“尾”则是从1919年到1989年70年间,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他将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总结为两条线索,即从唯理论到经验论,从经验论到唯物论。这对我们了解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东与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都有重要的价值。

陈元晖所著的教育学史不仅是事实的阐释,还有理论的分析;不仅有教育学的视野,还有心理学的视角、思想史的视角、哲学的视角。所以,他看问题就比别人看得远一点,站得高一点。这里面有事实、有情趣、有轶事,十分具有可读性。我现在提出的“率性教育”与陈元晖有密切关系,他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那就是《中庸》。《中庸》开篇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很好地体现了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后来我到东北师大附小做校长,就时刻谨记这几句话,结合附小的实际,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率性教育”。

    《李泽厚集》

李泽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美学家。他的学问、思想、文采和方法对于教育研究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他的著作语言简练而优美,具有骈文的特点,讲究对仗和排比。在方法上他强调“六经注我”,他的思想十分富有原创性,自成体系,60多年来基本不变。他研究马克思主义、西方当代哲学以及中国儒家的思想,也十分关注广义的教育问题,就是人性的问题、人化的问题、心理本体的问题,或者说情本体的问题。他有一个著名论断:“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这是李泽厚对人类(以及个人)的未来、教育的未来作出的预测性判断。他把自己的哲学概括为三句话:历史见理性,经验成先验,心理成本体。一个知识点对于人类来说是历史形成的,但对于个体来说是在先的;前人的经验对于后人来说是先验。因此,教育学强调学生需要适当的体验和实践,其原因就是对知识的还原,没有这个还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我在附小提倡“有过程的教学”,最重要的理论就来源于此。他说马克思哲学是“吃饭哲学”,这个概括准确而直白。当我们在思考人的问题、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改革问题的时候,要把人当成现实中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虚幻的人。一些地方教育改革之所以很难推进,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现实中人的存在。此时,李泽厚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李泽厚的另一成就体现在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刻分析上,他在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核心精神归结为“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深刻而细致地剖析了中国人的人性结构。综合看来,《李泽厚集》是提升教师人生境界、思想境界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要书籍。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选择了从古希腊以来到当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外国教育著作。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多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教育代表著作,是全面理解教育的必读书目。不仅如此,这套书是名家名译,许多译者本身就是有名的教育家,比如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译者傅任敢,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由叶圣陶导读等。因此,这套书的翻译质量也能得以保证。这些著作无论其原著还是译著都经过历史检验,多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仅就其译著来看,有些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翻译,多数都已出版30多年了。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话》,最早的翻译版本在1939年至1940年间,到现在已80多年了。我个人的学养深受这套书的影响,它奠定了我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之根基。我认为,这套书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养非常重要。

    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

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接触这三本书是做附小校长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我专攻教育哲学,与孩子尤其是如此生动的孩子接触甚少。到附小以后,儿童慢慢走进我的视野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三本书就成为我认识儿童、认识学生的重要工具。马修斯是儿童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三部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第一本《哲学与幼童》,译者是陈国容。这套书对附小、对我的影响十分大,也是我现在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三本书中,马修斯通过丰富的案例论证了一个看似绝不可能的命题: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认为,儿童的力量可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现有的儿童理论很有可能限制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儿童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反思,“现实的儿童”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他在书中向读者展示了如何用一种新的方法——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去认识儿童。他一方面借助具有“哲学的奇思妙想”(philosophical whimsy)风格的儿童文学,将儿童自然地引入哲学对话中;另一方面自创了一种方法:“编写故事开头法”。即为儿童提供一个蕴含哲理的故事开头,让他们在讨论中完成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以十分浅显的方法论述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还提供了实做方法,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

    《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是我推荐给附小教师的必读书目。贾馥茗是台湾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受过现代学术训练,尤其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训练。她既有中国文化的根,又有西方文化的视野,还有心理学独特的视角,所以看教育问题比别人更全面一些。她是教育哲学专家,生平著作10余本,其中《教育的本质》最能反映她对人、对教育的看法,对我本人影响也最深。

我在附小提倡儿童哲学和率性教育,离不开这本书的支持。贾馥茗有一个重要的主张:中国的教育研究要根植于中国本土,根植于中华大地。她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的本质》出发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与陈元晖不谋而合。另一个不谋而合之处在于,她和陈元晖都十分重视《中庸》,尤其是开篇三句。不同的是,贾馥茗用现代学术观点对这三句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将“率性修道”视为教育的本质。她认为教育主要是教人成人,人的根本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也是教育的准则。这个观点是率性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我认为,中国的教师应该读一些中国教育学,这本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选取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名著,是我接触教育哲学时主要阅读的书籍,直接影响了我的整个研究生涯。其中有三本书非常值得一提,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威廉·F·派纳的《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以及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佐藤学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与通常的理论研究者不一样,他经常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至今听课已累计一万多节。他曾两次来到附小,给附小教师讲学。《理解课程》一书一直被奉为西方课程圣经,在本书中派纳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课程的概念。他认为,课程已经从最初的历史文本发展到当今的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别文本等10种文本形式。最后,他将课程概括为“复杂的对话”,是没有定论、高度个人化的一个事件。可以看出,派纳是后现代主义。我的“本土化”观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我曾私下与派纳交流过,他说他在讲课时一定要创建一个情境把自己融进去,因为课程离不开情境和生活。《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尔的代表作之一。他提出现代课程概念已经步入暮年,后现代新鲜的观点、原则、问题和方法则可以帮助课程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在融合三S(科学、故事、精神)的前提下,他用四R模式取代泰勒的课程模式,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这套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理论,还有许多新思想的表述。如果一线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用余光翻阅其中一两本,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当代西方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

    《礼记》

《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我认为《礼记》值得阅读,因为它记载的都是老祖宗以礼治天下的智慧。中国礼教不分家,读懂礼也就能大概理解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礼记》49篇,其中直接论述教育的就有4篇,《学记》《中庸》《大学》《乐记》。除此之外,与教育相关的还有《礼运篇》。我们所熟知的“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等思想均出自于此。诚如陈元晖所说,《礼记》是中国的“大教育学”,它将社会理想寄托在教育身上,因此既关注教育的实施,也关注社会的建制。这种精神也是当今教育所需要认识,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礼记》的注解成果也十分丰富,如《礼记集解》《礼记训纂》《礼书通故》《大戴礼记补注》《礼记集说》《礼记今注今译》《仪礼注疏》《周礼注疏》等,这些书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礼记》,可以配套阅读。

    《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

教育领域许多人对洛克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局限于《教育漫话》《爱弥儿》。但是别忘了洛克的身份是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源于他的政治哲学理论。所以,单单读他的教育著作很难完全理解他对儿童、对教育的主张。卢梭也一样。《自由与教育》是一本融会贯通之作,它将洛克和卢梭的教育理论放在他们整个思想体系中去考虑,把《教育漫话》与《人类理解论》《论指导理解力》《爱弥儿》与《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结合在一起,以“读”带“解”,以“解”化“读”,发掘出许多新鲜的观点。例如,他对洛克的“白板说”和卢梭的“自然人”都有一番十分精彩的分析。不仅如此,《自由与教育》还是一个线索,有助于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公民培养角度看教育问题。这本书的观点为我研究儿童、研究率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卢梭自然人的解读,与附小提倡的天性、率性一脉相承。我相信,如果教师愿意花时间去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意在一步一步指导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做质的研究。作者陈向明出生于长春,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外语系,后来去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在美国期间,她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这里推荐的书是该书的缩减版和操作版。《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采取“理论+案例”的方式,简明地论述了从研究设计到对象选取、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理论形成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完整的研究过程,在向读者展示具体操作过程的同时,也涉及到一些方法论。它告诉我们到情境中去,确切地说是带着理论到情境中去分析问题。

我到附小倡导原生态、生活史、人类学研究,就深受陈向明这个观念的影响。我看到了教室就是研究室,课堂也是学术殿堂。教育学和医学有相似之处,应该重视临床,做靶向研究,一线教师就在这方面先天占有优势。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素养,没有方法,情境还是情境,无法从中发现问题。因此这本书对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看到以前看不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现象。另外,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归纳法很重要,质性研究不是从理论出发去解释现象,相反,它从事实出发,然后生出理论,丰富理论。这对我们教学也有启示,从学生出发,从问题出发。如果教师们有兴趣,还可以搭配另一本书《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一起看,相信定能收获颇多。

    《数学思想概论:数学中的归纳推理》

史宁中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哲学方面,他对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方面,他提出“四基四能”(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并写入国家课标。《数学思想概论》虽然是数学领域的书籍,但是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教育思想,适合我们研究教育的人阅读。史宁中认为,归纳推理是从经验和概念出发,按照某些法则所进行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或然联系的推理。因此数学教育要重视归纳推理,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出这种推理模式的“自然属性”。这种体验和感悟,就是将抽象经验还原为具体经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的知识也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归纳推理的“自然”模式,还决定了它是一种“创新”所依赖的推理模式。因此,不仅数学教育中要注重归纳推理,整个教学中都应该重视归纳推理,它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创新教育息息相关。

    于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现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提出“率性教育”。近几年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教育哲学》《现代性的省思》等,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教育学史遗稿》

陈元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李泽厚集》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版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

马修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版

《教育的本质》

贾馥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年版

《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礼记》

中华书局 2015年版

《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

渠敬东 王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版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数学思想概论:数学中的归纳推理》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7年11月01日第8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