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傅先亮:课改为柞水教育开通“高速路”

作者:□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发布时间:2017.10.18
中国教师报

“走上课改之路,就仿佛为柞水教育开通了‘高速路’!”陕西省柞水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局长傅先亮的一句话,形象地总结了柞水3年全面课改的选择和发展成效。

柞水县是一个山区县,几年前教育发展“触底”,瓶颈问题突出,亟须寻找一条能够打开局面、快速发展的道路。而这条路径,就是课改。

时任教体局局长李均良带领教研室成员,从2013年开始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课改试点。随后,拉开了区域课改的大幕。

时隔不久,傅先亮调入县科教局,接替李均良主政柞水教育。他继续锁定“课堂革命”,通过学校文化的整体梳理、校长队伍年轻化等举措,深化柞水的教育变革。

在接任科教局局长的两年时间里,傅先亮一有时间就“泡”在课堂上,与校长、教师探讨课堂改革的话题。这个曾经做过13年教师的“新”局长,笑称自己经过政府办工作,然后从管“生娃”的计生局局长到管“教娃”的科教局局长,又回到了教育。因此,他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了然于胸,对如今柞水的课改选择坚定而执着。

    提振精气神,走上课改“高速路”

傅先亮带领县科教局干部,扎扎实实地推课改,真真切切地看变化。他常常对校长教师说,尽管教育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师生们的精气神——也就是精神面貌特别好,这是柞水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也是柞水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

傅先亮的预期得到了验证。根据专家团对柞水县区域课改验收评估的总结反馈,柞水县课改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地方特色的“524”高效课堂模式,学校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师生精神面貌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而显性的变化是,该县中考、高考成绩均跃居商洛市前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正因为柞水教育3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落实素质教育、推动“课堂革命”的显著成效,陕西省素质教育现场推进会决定选址柞水,于10月中下旬召开。这也是对柞水教育人多年努力的一种肯定。

傅先亮表示,课改路径的选择,打开了柞水教育封闭的状态,柞水教育人才敢走出去见识世界、打开思维——这是柞水人继铁路、高速公路开通之后,新的一条发展“高速路”。

在这条发展的“高速路”上,傅先亮清晰地看到了变化。他认为——

课改,让校长教师的观念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育人;学校教育彻底被激活,真正向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高效课堂的实施,我们的教师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了”。

课改,解决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重新燃起了教师成长的激情。校长、教师开始比拼教育教学智慧,学校和科教局也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开展“一人一策”式教师培训,大大促进了教师业务总体水平的提升。

课改,改变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实现快速成长。“与传统课堂相比,高效课堂在课堂结构、课堂主体、课堂形态、课外任务、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它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过去,在教育质量低迷时,有同志埋怨‘两路(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带走了我们的优质生源。事实上,经济和教育是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这几年,柞水县的三大支柱产业在‘两路’开通以后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柞水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环境也随之得到改善,学生外流现象得到了遏制,还有许多外地的学生到我县来上学。当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一定层次,外地优质生源将会涌入柞水,柞水将成为一个教育圣地。”傅先亮憧憬着。

    提升学习力,走出自主特色路

转课、评课、交流……每一次专家进校培训,柞水县科教局干部和教研室几乎都全员出动,一方面协调组织,一方面认真当好“学生”,不断学习。

作为县科教局的“一把手”,傅先亮自然不会缺席。每次他都全程进班听评课,在感受新课堂带给学校、教师、学生变化的同时,他也不断咨询、思考,部署下一步工作。培训课程的设计、教师需要准备的工作、校长应该给予的支持……他不遗余力地把工作想到、做到前面。

上任的两年时间里,傅先亮有机会总要带队到教育发达地区和西安一些前沿中小学学习。他还对商洛境内各区县的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对全县校长和教师讲“柞水教育处于一年四季中春天的状态”,他的感觉是“欣欣向荣,前景良好”。

傅先亮眼中的“欣欣向荣”,正是师生饱满的精神状态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也是开放心态不断学习、成长的向上力量。他“回”到教育,依然选择做一个“新人”,带头学习,给校长教师作出示范。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靠的是虚心学习、用心工作,靠的是踏实做事、诚信待人。”在柞水,其实不仅仅是傅先亮,县领导同样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

记者曾多次走进柞水,走进课堂,不仅看到学生认真研究、精彩碰撞的场景,更看到县科教局干部甚至县领导走进课堂调研观摩的情景。县委书记陈璇是教师出身,熟知教育理论,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宏观设计,对教育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县长崔孝栓是教育局长出身,对全县教育发展的现状十分清楚;刚刚调走的副县长李曼,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这样的管理背景,让傅先亮做起事来心里有底。正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有学校成功实施了美化、靓化工程,学校文化建设不断上层次,面貌焕然一新。

“全县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作秀,不是标新立异,不是空中楼阁。”傅先亮告诉记者,在实施改革以前,县科教局干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课改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培训,同时分期分批把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送出去挂职锻炼、考察学习,然后吸收、内化、生成,逐渐形成适合县域实际的“524”高效课堂模式。“现在,多数教师和学生习惯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县教育事业沿着改革道路继续奋力前行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基础”。

“实践证明,不学习就没有进取机会、没有立足之地、没有话语权,就有可能丧失尊严。”在队伍建设方面,傅先亮倡导“竞争意识”,通过建立末位淘汰制,让勇者上懦者下,能者上差者下,勤奋者上懒惰者下。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队伍奋发向上,使其充满活力。成熟的校长持续发力,一批年轻、能干事、会干事的校长脱颖而出,在学校管理、课堂建设上大有作为。

正可谓:行政给力、教研助力、校长得力、教师不惜力,一支好团队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求发展,使柞水的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成绩稳居商洛市第一位,高中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傅先亮认为,态度决定成绩。他分析说:“课改理念是很科学的,只要坚定地实施课改,教育就会发展,质量无疑会全面提升。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改在思想上怀疑、犹豫,在行动上踟蹰、徘徊,那影响质量的不是课改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行为。”

“人生真正的享受,不是游山玩水的那份惬意,而是经历过工作、生活磨砺后的那份喜悦。”傅先亮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工作,也在不断地体验着这样的“喜悦”。

    提高反思力,走向现代品质路

每一项区域改革探索都是艰难的,每一次成功都会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外在的机制保障。在柞水县,区域课改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除了领导重视、经费充足和引进课改专家团队培训引领外,还得益于一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课改举措,包括分层包抓机制、教研指导协作机制、巡查通报机制、“一人一策”培训制度等。

聚焦课堂改革,不仅是改革课堂,其实撬动的是教育的系统变革,成就的是真正面向未来的公民。在柞水县,区域课改背景下不仅涌现出精细化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经验,更实现了学校文化建设“一校一主题”、艺术教育“一生两艺,一班一项,一校一特色”、体育教育“一校一品、一生两技”,在课改生态之外,形成了“人人有社团,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格局。

面对当前发展的成效,傅先亮依然清醒地意识到:柞水教育在连续几年的稳步提升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优质教师团队的持续建设问题。

“高品质的课堂、优质的教育,来源于教师的整体素养、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但这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和提升。”傅先亮坦言,专业化的研究需要加强。课程研究、课堂深化需要专业化的指导和研究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落实需要探究,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落实,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知识支撑,还需要理念和素养的支撑。他说:“起初,我们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多少的问题,当平板电脑进了课堂,‘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就要研究学生需要在课堂学多久的问题。”

傅先亮指出:区域课改在开始阶段可以靠行政推动,但当前行政力量已经无法真正推动课改,必须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力量引领和激发课改者。他认为,在柞水特色课改路上,还需要“打通”育人环节,统筹规划,特别是小学、幼儿园阶段,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大格局,编制教育的“大筐子”;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建构,需要从刻在石头上到逐步系统化,这是一个进步,接下来还需要入脑入心。

“从开始的‘硬功夫’到现在的‘软功夫’,从形式改变到凝神聚魂,这是发展的一个大坎,也是更重要的发展节点,破好局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傅先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7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