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柞水课改示范了什么

□ 本报记者 王占伟

发布时间:2017.10.18
中国教师报

为期两天的柞水课改验评活动,走访了4所乡村学校,记者感受最深的是山乡孩子质朴的外表、灿烂的笑脸、自信的表情。

“课改前,我对自己不满意,自我打60分;现在,我对自己很满意,自我打90分”“我要做一名为国家做事的小学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童年》,我的梦想是让民族富强……”

如果不是实地调研,你很难想象这是秦岭深处、偏远山乡十一二岁小学生的发言。这些大山深处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之所以没有“留守儿童现象”,之所以生命绽放、充满自信,之所以胸怀大志,一切都得益于两个字——课改。

3年全面课改重建了柞水的教育秩序、生态和面貌,这一切究竟对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启示?在我看来,柞水为区域课改推进示范了五种“力”。

一是“慧力”,即智慧之力。无论是区域还是学校变革,都是需要路径的,都是需要选择突破口的。就现实来看,有的将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有的将文化建设作为突破口,有的将家庭教育作为突破口……应该说,无论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成长教师、成就学生。柞水选择课堂改革,正是抓住了区域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正如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二是“接力”,即一任接着一任干。频繁地“另起炉灶”是教育发展一种巨大的隐性浪费:上一任搞的变革项目有了一定成效,接任者不是持续地在完善中提升,而是置之不顾,另立新项目。这就像一组“挖井”的漫画:挖井人在一个地方快挖出水了,却又换了一个地方挖……就这样,挖井人换了许多地方,挖了许多坑,却没有挖成一口井。从2013年启动课改到现在,从上一任局长李均良到现任局长傅先亮,两任局长皆重视,一任接着一任干,才有了今天全县良好的课改生态。

三是“定力”,即坚守课改的立场。现实中,有的区域和学校虽然选择了课堂改革发展之路,但内心不坚定,处处给自己留退路,容易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局长课改立场不坚定,校长、教师就会应付任务,课改就难以取得实效,容易走回头路。柞水教育主政者对课改深信不疑,立场坚定,聚焦课堂,狠抓落实,集中所有能量进行课改。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定”能生慧:人的变革之心真正定下来了,变革智慧就能自然生成。

四是“创力”,即创新之力。有了坚定立场、自主空间、变革智慧,创新就会水到渠成。“发现问题”一栏写的是“男宿舍楼3楼,地上有香蕉皮,有间宿舍鞋子摆放无序”,“解决问题”一栏写的是“教育整改”……这是曹坪中学《领导班子自主管理过程记录表》上记录的文字。该记录表就是曹坪中学自主管理、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微创新,这也是柞水课改实验学校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五是“合力”,即整合、合作、和谐之力。任何一个区域课改的顺利推进,必须具备5个要素: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局长有教育梦想、教育担当,有符合区域实际、适度前瞻的发展路径设计,校长、教师有良好的执行力,有专家智慧资源的介入与支持。应该说,柞水课改具备了以上所有要素,正是整合、盘活了内外教育资源,站在课改前沿做课改,才有了今天柞水课改的显著成效。

在示范“五力”的基础上,我们期待柞水课改能持续前进,抢占基础教育变革新高地。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