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语文教学的核心:催生儿童智慧

发布时间:2017.10.11
中国教师报

长期以来,我们明知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张白纸,但往往又把他们当作一个无知者、低能者、知之甚少者接受教师的灌输,师生相对被动的授受关系造成儿童创造力的缺失。

文化在拉丁文里有“耕种”的含义。我理解的“耕种”,就是扎根大地的沃土、扎根儿童的精神世界、催生儿童丰饶的智慧。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养成积极的智慧为目的。

智慧不是其他,就是怀特海所说的“善于掌握知识中的原理的方式”。他认为,智慧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积极的智慧,就能充分理解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原理,一旦养成习惯,就可以获得“最本质的自由”。智慧的底限是智力,儿童是有智力潜能的。

我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初步归纳为直觉智慧、逻辑智慧、想象智慧和创造智慧。

直觉智慧是一种非逻辑的睿智,是心灵与心灵的直接连接,是“豁然开朗”的顿悟。比如,我们经常对一个文本进行反复朗读,不讲解不分析。“你读出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再读一遍,有没有新的发现?”就是深入语言的本体,在与语言文字的直接对话中产生本能的“心领神会”,也就是直觉顿悟。

逻辑智慧需要儿童的内心觉悟、反省和体认。随着学习的深入,儿童会接触许多文本形象,而这些形象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有逻辑关系的。我们如何教会儿童建立这样的逻辑关系,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学习议论文时如何用事例证明观点,怎样的“推理”才能使人信服?小学生运用演绎和归纳的方式,理解事例与事例间的关系、事例与观点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概括和推理能力。以语文课文《鲸》为例,鲸“大”在哪里?为什么选择与象比?与孩子个数比?采用比较的方式,比较词语、比较句子,比较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文本。在比较过程中认识事物,做因果评判。

想象智慧需要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根据文字所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与深度的移情体验。比如《燕子》一课中,描述春天“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舒展,草芽花赶集”的情景。如果只是对微风、细雨、柔柳、花草的形象进行唤醒,想象“我就是微风、细雨”还不够,必须与“吹拂、洒落、舒展、赶集”等动态画面联系起来进行移情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微风的轻柔、细雨的轻柔、花草舒展的轻柔,体会春天万事万物的特点,想象力是撬动创造力的支点。我们在指导儿童就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时,要摒弃让儿童进行概括性词语(比如成语)的描述,所谓的“好词好句”只是体现了语言的概括功能,并不能培养儿童敏锐的目光和诗意,缺少生动细腻的感觉。指导儿童想象现场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或者触摸到的真实感觉并说出来,即使不是成语,依然会很生动。想象智慧的提升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语言和形象的内部,想别人想不到、不敢想的,不断转换、唤醒、复活熔铸于文本中的形象。

创造智慧是前面各种智慧加上其他积极心理因素复合的产物,本身还有不同的形态,既有依靠直觉智慧原生态的“自发创造”,又有更多依靠逻辑智慧的“自觉创造”,还有更高意义上的综合直觉智慧、逻辑智慧、想象智慧的“自由创造”。这些创造智慧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天赋和性格的儿童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进行智慧潜能的开发和培育。比如到了高年级,我们可以给学生做更高难度的形象比较、观点比较、结构比较、主题比较、选文比较等。为什么张志和在《渔歌子》和柳宗元在《江雪》中都要描写渔翁形象?既读景又读人。这种主题比较与观点比较,领悟中国古代隐士追求的品行高洁与淡泊名利。想象、概括、举例,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就成了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智慧的本质是“悟性”。这里的“悟”,指感悟、领悟、顿悟。它不像知识、技能靠传授和训练,它需要引导和启迪。无论是比较阅读中的渐悟,想象活动中的领悟,思维遨游中的顿悟,都是一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的结晶。悟性高的人有智慧,聪明灵活,面对复杂的问题情境也能应付裕如。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儿童教聪明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门市文化语文研究所)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6版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